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老爷”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 , 具体来说,其实就是“三山国王” 。在广东有很多地区都信仰这个“三山国王”,主要都是潮州潮汕人和客家人 。“迎老爷”的主要对象就是“三山国王”,当然也有些地方 , 会加入自己村镇的土地神,或者娘娘等神仙,但是“三山国王”是必不可少的 。
“老爷”在潮州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迎老爷 。
“迎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 , 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 , 轿夫,乐手组成 。“迎老爷”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迎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
迎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 。《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
可知梁朝时候 , 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 。社祭除了酬神之外 , 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 。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 , 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 。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
潮州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 。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汉族民间创设奉祀的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 。在乡村 , 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 。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 。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
迎神的迎,是潮州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 。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迎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迎老爷分文迎和武迎两种 。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迎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 。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 , 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厂 。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 。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 。营神开始 , 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 。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 , 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 , 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 。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 。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 潮汕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 。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 。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
在迎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 。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

文章插图
潮汕拜老爷拜的是谁拜老爷是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 。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 。而且这项民间习俗的历史悠久,影响十分广泛 。而且在 广东文化 中,在不同的时节需要拜不同的“老爷”范围很广,所以涉及的神仙很多 。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祭祀活动吧!
“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 , 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 。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 。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 , 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说起这潮汕人“拜老爷”,学问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要拜,范围之广 , 涉及的神仙之多 , 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之外 , 一年里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特别是正月里,拜老爷更是头等大事,事关家宅一年兴衰,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 , 场景堪称盛大 。
相比于拜佛等宗教活动,“拜老爷”更具地方性和灵活性 。“拜老爷”的活动时间是以农历为标准 。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为固定的祭祀时间 。这两天一般在家里举行,形式较简单 。主要是祭祀地主爷和天公,摆上香炉,烛台,和供品,烧香祈祷后再烧冥纸 。除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神的诞生日,形式隆重且庄严 。
例如天公诞日,土地公诞日,尤其是正月 , “拜老爷”不仅活动多而且规模大 。家里要祭祀,还要到“老爷宫”去祭祀 。供品也要讲究,有三牲:猪,鸡,鱼;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发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种新鲜生果 , 还有必备的卤鹅 。每个村有各自规模盛大的“迎老爷”活动,寺庙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请歌仔戏表演,有仪仗队游行,放鞭炮烟花等 。
“拜老爷”除了烧香烧冥纸外,也有“问杯”形式 。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 , 祈祷后摔到地上 。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 , 是吉兆 , 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 。这种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对话,圣杯则表示神灵同意你的请求,反之 , 则不同意你的请求 。
祭拜神明 , 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存在的现象,潮汕人也一样,如《东里志》(陈天资,明万历二年)所云:“粤俗尚贵,祠庙兴矣” 。在潮汕地区存在着成千上万的大小神庙,神庙里供奉的神明 , 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阳神、月神、风雨雷电诸神、山川河流动植物诸神……)佛门诸神、道教诸神、帝王圣贤英烈清官等等 。
每逢初一、十五,可见提篮担筐的妇女们,奔走于各个庙宇之间 , 虔诚膜拜 。神明在潮汕统称为“老爷” , 为何潮人会如此的痴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个神明一起供奉呢 。应该来说有一定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潮汕地处沿海地区,也属南蛮之地,自古以来天灾较多,且文化发展较迟,原始宗教思想基础导致了信神 。
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概念,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便容易萌发信神心态,人们所以信神、祀神,无论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用处和好处的,企望“有求必应”才去拜祭 , 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惧心理、保险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 。
拜神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难定位的,说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说它是一种信仰也可以 。信仰是一种好东西,人不能没有信仰,人总要有一些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支持 , 但信仰得太过的时候便成了迷信 。现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 。
虽认为世界没有神,但拜一拜神也无妨,起码得到心灵上的安抚,所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 潮汕的这种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续了汉人对社会的各种传统信仰 。而由于种种的拜祭活动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来,神庙也随着多了起来,并渐渐成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

文章插图
潮汕迎老爷是什么意思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 。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 。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
潮汕春节的一些禁忌不说晦气话,不做晦气事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

文章插图
潮汕正月拜老爷迎老爷是潮汕地区正月间的民俗祭祀活动 , 所谓“老爷”,在潮汕指的是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因此当地的“老爷”们数量不少 , 名目各异,有的是古代朝廷正式承认的神明,如城隍、关爷、 妈祖 等;有的是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更有民间创造而设立信奉的杂神,如潮汕地区的三山国王,以及安济圣王、雨仙爷、珍珠娘、仙师公等 。那么就让 传统节日 为你介绍 , 潮汕新春迎老爷活动 。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 , 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 。例如在当地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 , 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而有些地方 , 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 。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 。
因此,潮汕地区迎老爷,往往是在一个镇内按每日一村的顺序,由各村轮流做“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在期间进行“迎老爷”的流程 , 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正月的时候,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
迎老爷时,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庞大的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 , 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等 , 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和小巷 , 村民们争相用手摸一下老爷 , 相传这样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是的,祈求风调雨顺 , 全村平安正是“迎老爷”的重要意义 。
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迎老爷分“文迎”和“武迎”两种 。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迎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 。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 , 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 , 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厂 。
武营的做法 , 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 。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 。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 。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 。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 。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汕话的“走”是跑的意思,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 。
迎老爷,不管是文迎还是武迎 , 其原始意义都是净土驱赶邪佞 , 寓含着潮汕劳苦大众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而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经久不衰的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和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
在迎老爷的日子,潮汕民间各地还要演戏酬神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 , 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 , 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 。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 , 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
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潮汕民俗文化迎老爷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