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职业打假人 解剖新一代职业打假人( 二 )


三年前,刘渊从历练多年的一家电商企业辞职,回到家乡成都,想把与两位朋友一起创立的一个专卖川味辣卤的食品品牌做大 。除了线下门店外,也先后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了店铺,销量颇丰 。
尽管细心地办理好各项证照,刘渊的店铺仍未躲过“职业打假人”的关照 。3月的一天,店铺客服收到了一条在线消息,被告知“以无QS资质工厂生产食品,已触犯法律”,并要求该店退款7808元并以10倍金额赔偿,共计赔付8万余元,否则将直接上诉 。
看到这条消息,刘渊觉得莫名其妙,自家的工厂明明取得了QS认证 。这位“打假人”的地址是武汉的一所政法大学,也让他感到奇怪 。
之前,刘渊也接触过一些职业打假人,但都是另一种做法:“新广告法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商家没有注意,用了一些’极限词’,也有打假人过来帮你找出毛病 。文字方面合规是500块钱,他写个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搞你 。”
在收到这则“打假人”的声明后不久,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接到投诉,轮流来到与刘渊公司合作的加工厂审查,却并未发现投诉者反映的问题,反而发现这只是厂家的一次“乌龙”事件 。
恍然间,刘渊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在咨询律师后他得知,如果重庆的法院判打假人胜诉,武汉买家很可能就会拿这次的审判结果去武汉上诉,就有很大概率拿到8万多元的赔偿金 。
“你看他们说话,简直就像古代人一样,根本没法交流嘛 。”刘渊苦笑着说 。尽管拖着官司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赢,但他决定应诉到底 。“有些时候这样是息事宁人,但有些时候这样就完了 。”
规范自身保平安,说得容易?
即便不涉及质量和安全问题,商品总有一些商家难以规避的瑕疵 。可能是管理上的偶然疏漏,也可能是对冷门法律或法规定义的不了解,甚至还有在行业生存夹缝中的铤而走险 。这些,都会是职业打假人全力炮击的软肋 。
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受会到打假人的同等“青睐” 。“寻找田野”的创始人梅小排在网上开店卖橙子,经营初级农产品的他基本没遇上过职业打假 。但他告诉采访人员,化妆品、保健品和预包装食品都是被打击的重灾区 。
比如,一句难辨真假的“吃了不舒服”,就可能意味着一场“暴风雨”的来袭 。
10月生效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这样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通过网络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 。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食品经营者通过网络销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 。”
“生产”和“制作加工”的定义划分,决定了商家是否该取得QS 。外卖一般属于“制作加工”,而在电商平台出售的预包装食品则一般被认为是“生产”,需要QS 。这让阿星困惑了,把外卖放到电商平台上来卖,没有QS不行?
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她确实也在申办QS认证,但这过程往往最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 。许多商家在申请期间不中断经营,恰好就会成为打假人攻击的对象 。
另一方面,阿星遇到的打假人并未真的投诉到工商或者食药监等部门,而是先要求退款并拿到数百元赔偿金,否则才威胁告发 。“可能如果一提特别多钱的话,店主接受不了,但几百块钱可能就算了 。”她认为,这是打假人快速获利的方式 。
“美厨妈妈”在网上卖冷吃兔等四川特色小吃,其店铺负责人林文涛也有同样的感触 。最近,有打假人声称自己吃了“美厨妈妈”的产品拉肚子,要求10倍赔偿否则就上诉,但并未提供证据 。眼见店家不为所动,便将店铺与平台一起告上了法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