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过年的传说故事 关于新年的传说( 六 )


冬至的别称长至 。也叫长至节 。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 。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 。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 。“冬至日,为‘长至节’ 。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
短至 。也叫短至节 。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 。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 。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 。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
肥冬 。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 。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 。“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 。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 。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 。“冬至,谓之‘喜冬’ 。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 。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
履长节 。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 。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 。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 。“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
豆腐节 。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 。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 。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
亚岁 。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 。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 。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 。”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 。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 。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
冬至俗谚冬肥年瘦 。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 。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 。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 。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 。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 。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 。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
冬至大如年 。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 。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 。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 。”但是,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