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大屋顶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发展与变化 。
最早的大屋顶,一定是十分朴素的 。据古籍所言,即所谓两注 。两注者,就是指双坡人字形屋顶,注是屋顶溜水之意 。主脊居屋顶的最高部,双檐在下,坡面斜落,有利于落水 。《周礼 · 考工记》有关于“四阿”的记载,四阿指四面坡屋顶,阿为垂脊之意 。又有“四霤”之说,霤即流或溜,都说明了屋顶用于落水、泄水的实用功能 。为了使屋顶下落的雨水不至于损蚀墙体、门扉与台基,使檐部出超于屋身是必要的 。
这种只求满足其实用性目的,对审美、伦理或宗教崇拜等功能还来不及讲究的大屋顶,应该说是较早出现的 。
殷周之际,随着宫殿的日趋成熟,大屋顶形制也在“成长” 。殷末,商纣广作宫室,益广苑囿 。《史记 · 殷本纪》:“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这些宫馆,大凡离不开大屋顶 。
春秋战国时期崇尚“高台榭,美宫室”,此宫室之美就包括大屋顶 。故宫博物院藏采猎宫室图,据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其图所绘之“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 。屋分两间(指面阔),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 。上端有斗栱承枋,枋上更有斗栱作平坐 。上层未有柱之表现 。但亦有两门,一门半启,有人自门内出 。上层平坐似有四周栏杆,平坐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借此珍罕之例证,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模,在此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 。在《楚辞》中,《诗经》所谓“翼飞”之反宇飞檐亦隐约可见:“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显得很美观 。
秦汉之世,大屋顶风行天下,在宫殿、陵寝、园林、祠庙与阙等建筑上,几乎到处可见其踪影 。汉阙之造型,上覆以略为起翘的檐 。从四川、湖南一些崖墓看,大者堂奥盛饰,外檐多已风化,但堂之内壁隐起枋柱,上刻檐瓦,出挑起翘之状,隐然在目 。或门楣之上刻出两层叠出之檐部,作出挑式 。此时,屋顶以悬山式、庑殿式为多见 。庑殿式正脊很短,其屋顶为上下两叠之制 。班固《两都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都有关于反宇的记载 。从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看,这种汉代明器的屋檐呈反翘之势 。尽管秦汉多数明器与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屋面、檐口都是平直形的,但它们的正脊与戗脊的尽端已微微翘起,以筒瓦与瓦当、滴水加以强调 。此外,汉代的大屋顶脊饰已十分丰富 。
魏晋南北朝,反宇飞檐式大屋顶成为屋顶常式 。这在石窟遗制与画像石上可以看得很分明 。洛阳龙门古阳洞的窟檐有庑殿式,其屋脊有曲线反翘;也有歇山式,用鸱尾,使屋脊有曲线“生成” 。大同云冈第9窟窟檐也用鸱尾生成曲线之势 。洛阳出土的北魏画像石,屋角起翘形象十分明显 。而从河北涿县北朝石造像碑看,其屋角之反翘被表现得十分夸张 。据《晋书》,北朝石虎于邺地“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有“穷极使巧”“徘徊反宇”之态 。石虎于铜爵台上起五层楼阁,作铜爵楼巅,此楼“舒翼若飞” 。
隋唐时代的大屋顶厚重而舒展,大气磅礴 。除现存佛光寺大殿为四阿顶外,还有九脊与攒尖等屋顶形制 。隋代建筑已有歇山顶形制 。九脊顶收山颇深,山墙部分施悬鱼 。当时筒瓦之施用已极普遍,一般屋顶正脊、垂脊多以筒瓦覆盖,垂脊下端微微上翘 。从唐懿德太子墓壁画可见阙楼屋角有“生起”,唐大明宫麟德殿亦呈屋角、屋檐起翘之势 。敦煌壁画所绘唐代民居的屋檐之反翘十分明显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檐口呈优美的反翘弧线,表现出技术结构与建筑空间形象的统一 。同样,佛光寺大殿屋檐和缓的反翘,与造型遒劲之鸱尾的使用,使这座著名建筑显得十分庄重稳定 。同时,斗栱与柱高之比达到1 ∶ 2,整个屋檐向外伸出近4米,如大鹏展翅,雄浑而稳健,并使斗栱成为立面的注意中心,这是唐代建筑檐部及檐下斗栱的形象特征,装饰性丰富强烈 。
- 水管从屋顶走风水 屋顶水流方向风水
- 农村多肉地栽 农村田间常见的多肉
- 柴油机瓦拉了怎么造成的 柴油发动机拉瓦怎么办
- 屋顶有梁的风水怎么化解 房间顶部有梁 风水
- 舒瓦兹鼠鱼好养吗 超级舒瓦茨鼠鱼好养吗
- 看书的led灯用多少瓦的
- 卡拉赞各boss掉落
- 卧室36瓦的灯够了吗 卧室36w灯够用吗
- 拉瓦锡对化学的贡献有哪些
- 陶瓷活动宣传广告语 经典陶瓷广告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