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风水洞诗词 锦绣风水洞口的摩崖石刻


作者:胡可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歌题刻于石 , 唐代已经形成风气 , 诗人也非常重视刻石 , 这是诗歌保存与传播的需要 。中唐诗人羊士谔有一首诗的题目就说:“乾元初 , 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 , 以长才英气 , 固多暇日 , 每游郡之东山 , 山侧精舍有盘石细泉 , 疏为浮杯之胜 , 苔深树老 , 苍然遗躅 , 士谔谬因出守 , 得继兹赏 , 乃赋诗十四韵 , 刻于石壁 。”说明赋诗以后当即刻石 。古代石刻 , 类型复杂 , 品种繁多 , 最为特别者当属摩崖石刻 , 因为将文字刻于摩崖 , 不仅刻之艰难 , 而且读之不易 。但这些石刻 , 尤其是唐代诗刻 , 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与文物价值 。
摩崖上的唐诗能够保存唐诗原来的形制 。摩崖诗刻往往是文人雅士游览之余 , 留下佳作 , 然后刻于山崖或岩洞 。更有大型诗会 , 联章多首 , 刻之于石 , 极一时盛事 。这些石刻 , 有的流传千年而字迹如新 , 有的风化泐蚀而仅存拓片 , 但仍然能够看出石刻与拓印的原貌 。
保存至今最为重要的摩崖诗刻是石淙诗会石刻 。久视元年 , 武则天游石淙 , 群臣扈从 , 群体作诗以颂盛会 , 集会之后 , 刻了石淙诗碑 , 现在还留存在登封石淙山 。诗的第一首为武则天御制 , 接着是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子宾客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十七人诗作 , 前有诗序 , 表明作诗原委 , 诗与序的书法出于薛曜手笔 。诗题都是“七言侍游应制” , 题下署刻作者的官衔与姓名 。石淙唱和参与者 , 无论是皇亲国戚如皇帝武则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 , 还是著名文人如李峤、阎朝隐、沈佺期、崔融、苏味道等 , 都无一例外地在这一浓厚的宫廷文学氛围中担任重要角色 。他们的诗作构成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 影响了唐诗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方向 。类似的刻石还有唐高宗、武则天与群臣过栖岩寺所举行的诗会作品 , 后来也在长安二年镌刻上石 。因为是咸亨二年集会作诗 , 而到了长安二年才镌刻上石 , 就绵延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时期 , 摩崖石刻所用的文字就是武周新字 。这样的石刻不仅保存了高宗时期的诗作 , 同时反映了武周时期重要的文字嬗变轨迹 。
摩崖诗刻数量最多者是游览题刻 。与诗会题刻相比 , 这类题刻个体因素更为显著 。如卢元辅《游天竺寺》诗摩崖:“水田十里学袈裟 , 秋殿千金俨释迦 。远客偏求月桂子 , 老人不记石莲花 。武林山价悬隋日 , 天竺经文隶汉家 。苔壁娲皇炼来处 , 泐中修竹扫云霞 。”题署:“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 。”这首诗是杭州西湖的摩崖珍品 , 描写的也是诗人游览天竺寺的切身感受 。
摩崖题刻与诗路文化密切相关 。这些题刻大多是古代诗人因为漫游、为宦、贬谪经过名胜之地所留下的诗章 。这里举浙东唐诗之路上诗刻为例 。天宝八载诸暨县令郭密之《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及《永嘉怀古》诗刻 , 后者保存较好:“永嘉东南尽 , 倚棹皆可究 。帆引苍海风 , 舟沿缙云溜 。群山何隐磷 , 万物更森秀 。地气冬转暄 , 瞑氛阴改昼 。缅怀谢康乐 , 伊昔兹为守 。逸兴满云林 , 清词冠宇宙 。尝游石门里 , 胜践宛如旧 。峭壁苔藓浓 , 悬崖风雨骤 。岩隈余灌莽 , □□空泉甃 。物事人已非 , 瑶潭凄独漱 。”这是郭密之出使永嘉经过石门而作 。建中年间缙云县令李[~符号~]《题阮客旧居》诗刻:“阮客身何在 , 仙云洞口横 。人间不到处 , 今日此中行 。”题刻在缙云县南宫山阮客洞 , 应是李[~符号~]作为地方长官巡视属邑时所作 。这些诗刻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实物印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