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的由来

跳马运动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它的起源 , 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张仪说楚王曰:‘南有洞庭、五溪、黔中、巫郡数千里 , 带甲百万 , 谷食甚多 , 地肥饶 , 此所谓天府也’” 。
这段话说明当时巴蜀已成为富庶之区 , 其物产丰富 , 特别是粮食生产 , 更占优势 。在古代巴蜀与中原各国交往密切 , 文化交流频繁 , 故而能够吸收外来文化 , 并使之融入本土文化之中 。
早在先秦时期 , 就有人把舞蹈和武术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武”作了如下解释:“止戈为武” 。“止”即停止;“戈”指兵器 , 意思是说停止用兵器 。“止戈”两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不用兵器打仗就叫做“武” 。
由于武术套路中常常出现马步动作 , 因此 , 又称跳马为“马步” 。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 , 就绘有北宋汴梁城内街道上的表演性节目——“马戏” 。
【跳马的由来】

跳马的由来

文章插图
据史书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 , 就有关于“跳马”的记载 。跳马是在双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但它比双杠要复杂得多 。
双杠只需要一根横杆或两根绳索便可 , 而跳马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 要有一根横杆;第二 , 要有一定高度的跳板;第三 , 要有一块平坦的场地 。从外形看 , 跳马的主要部分像双杠 , 但它的支撑点却是一根木柱 。
在双杠上表演单腿独立时 , 只要稍加调整 , 便可变换姿态 。而跳马的支撑点则必须精确无误地固定在木柱上 , 否则将前功尽弃 。正式比赛时 , 跳马采取男女混合编组的方法 , 每队6人 , 其中3人参加单腿独立 , 另3人参加跳马 。
跳马运动员身穿短裤 , 赤脚 , 头戴护帽 , 手持木棍 , 在木桩上腾跃 , 然后再落在木桩上 。跳马运动员在木桩上表演各种优美的空翻动作 , 然后轻巧地跳下 , 安全着陆 。
在跳马运动员的表演过程中 ,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们娴熟的技艺 , 还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的秀丽风光 。跳马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叶 , 它的创始人是德国人弗兰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