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玉带环腰距离多远 三面环水玉带环腰( 二 )


【风水玉带环腰距离多远 三面环水玉带环腰】“广之城,无之而非水也 。”这是清代《白云德秀二山合志》对广州城作出的“总论” 。广州知名地理学家梁国昭教授也曾作出论证,古时广州是一座水城、历史比威尼斯还悠久 。这一研究结果与考古发现一脉相承 。
根据梁国昭教授的研究,古时广州“河道如巷、水系成网”,其中既有甘溪、司马涌等天然水道,又有人工挖掘的环城濠涌、六脉渠及其支脉等大小水道 。
追寻广州河涌濠渠的历史,就不能不说起一条古老的水道——甘溪 。古时,广州城内(今越秀区)几乎所有水道都与它相通 。甘溪又称文溪或越溪,因溪水甘甜清润而得名,是古城东侧最重要的天然河道 。它发源于白云山东麓菖蒲涧的滴水岩,曲折而南,至越秀山下小北门处分为东西两支流入市区:西支流经大石街入古西湖(今华宁里和教育路一带),再南流入珠江;东支流沿今仓边路南下长塘街,注入清水濠出珠江 。
甘溪曾是古广州城内居民主要的食用水源,也是历代广州城选址的关键因素 。在秦代任嚣城、赵佗城的东、西、南三面都有甘溪这个天然的护城河维护 。《南越志》曾这样记载甘溪的由来:“昔交州刺史允之所开也 。至今重之,每旦倾洲连汲,以允日用,虽有井不足泉食 。”
司马涌又叫流花水或洗马涌,在西汉南越国时就已存在,是古代出入广州城的重要水道 。它源出越秀山西侧,经过现在的越秀公园、流花桥(体育馆侧)、彩虹桥(今西华路),曲折向西南流入珠江,全长六七千米,
古广州西北郊的石门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由石门或佛山入城的百姓,大多取道司马涌,经荔枝湾直航至兰湖码头上岸 。唐时,这里曾发生过水战,可见当时河面比较宽阔 。
开凿“六脉渠”
打通“经脉”
两千多年前,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水闸,已具备现代水闸的基本功能 。
宋代,官方疏浚环城濠池和六脉渠,建起了真正的系统防洪排涝工程,六脉渠打通了广州城的“经脉” 。
明清时期,街区日益增多,街区下水道再接支脉,形成了干、支、斗三级排水系统,也为广州的人文环境锦上添花 。
开凿“六脉渠”沟通护城濠 古城水网交织通珠江
在古代广州追求城水共存之道上,最大手笔之作、影响最深远的水利工程,要数宋代先民极具智慧和创造力而人工开凿的“六脉渠” 。
宋代濠池环城,“六脉”通海,城中无水患
宋代,广州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先后筑中、东、西三城(今天的大南路、人民路、惠福西路、德政路这一范围),史称“宋三城”,开始兴建广州古城真正的系统防洪排涝工程 。
广州的南濠、清水濠、玉带濠、西濠都是在宋代开凿的 。宋代,官方在广州城南疏浚了两大内濠:西澳和东澳 。古西澳即南濠,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由城内达诸海,以通漕运,以泄渠脉”(《南海志》),水深至三丈,外国商船常停泊在此,曾是宋代广州重要的对外贸易码头 。东澳即今清水濠一带,曾是宋代广州的盐运码头 。
广州自宋代开始利用天然河道和干谷开凿著名的六脉渠沟通护城濠,再由护城濠排入珠江,打造了干支两级排水系统 。主脉渠呈南北走向,除左三脉渠注入东濠外,其余都向南注入玉带濠,最终流向珠江(见右图) 。这些城濠和水渠将城内水系贯串起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网 。
《广东通志》说:“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盖城渠之水达于闸,闸之水达于濠,濠之水入于海,此城内水利所由通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