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玉带环腰距离多远 三面环水玉带环腰( 三 )


可见,有了六脉渠,广州城的“经脉”就通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雏形也逐步显现 。
明代东濠涌被疏浚,从白云山一路流向珠江
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合一”,又把城区“北扩”至越秀山一线,甘溪就从小北门旁入城,变成了城内濠 。秀美的甘溪也有“凶狠”的一面,尤其是山洪暴发的时候,水道排泄不及,洪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崩城门,把广州城泡在水里 。
明代成化年间,总督韩雍在朱亮祖疏浚、扩建东濠(原宋代东城外也有城濠)工程的基础上,开凿黄华塘峡谷,使甘溪转东南,成为东濠涌的一部分 。此后,人们口中的“东濠”,指的就是这条护城河 。整条东濠涌,北起白云山,经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东南转入今北较场附近,然后沿着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路南下,注入珠江 。东濠涌既承担着护城河的功能,又成为城东最重要的水运干道 。
明清时期,尽管排水渠的数量和走向不一样,却都沿用了“六脉渠”的称呼 。随着街区的日益增多,街区下水道再接支脉,形成了干、支、斗三级排水系统,也为广州的人文环境锦上添花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曾由衷地赞叹广州水脉:“盖会城沙水气脉,起伏周环,有情有势,真天地造设之奇 。”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晓平对古广州水城格局颇有研究 。他说,古代城市设计者将“水系成网”和“活水自流”作为广州古城水利的核心思想,每条河涌的起止、位置、走向都很明确,脉络清晰,各司其职,构成了绕抱回环、交流如织的水网,由此造就了一座充满风情的“东方威尼斯” 。
清末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古六脉渠难觅踪迹
清中叶以后,广州成为“一口通商”的口岸城市,城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有城墙的限制,沿着珠江两岸和西关平原发展 。在唐代以前,西关一带除一些台地的余丘外,大部分为浅海区,随后逐渐成为河道密布、湖沼星罗的河湖沼泽区 。这里有司马涌、西濠、兰湖、西关涌(包括西关涌和下西关涌)、荔湾涌、龙津涌、荷溪、柳波涌等众多湖泊与河涌 。
在东濠涌博物馆内,一张电子版的清代广州水城图呈现了古代广州“珠江与六脉相通,河涌溪流首尾相连,水系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广州北面靠山、三面环水,城西城东建有护城河 。那时节,广州人进城要过“水关” 。街坊们撑着船,划进“水关”,才能入城 。
清末,西关一带被开发为城市居民区 。此后,随着官方拆除城墙、开辟马路,广州水运逐渐衰落 。甘溪也逐渐干涸,虽经屡次疏浚,一些河段还是渐渐沦落成了“臭水沟” 。至清代末年,六脉渠水系逐渐淤塞或被改为地下暗渠 。
近代以来,东濠涌呈现阴晴圆缺的两副面孔 。雨小时,“流水石桥素馨花,微风细雨古渡头”;一旦遭遇暴雨、洪水过境和台风“两碰头”“三碰头”,它就水患不断,“人家十万羊城居,一朝巨浸半丘” 。“‘落雨大,水浸街’是童谣,是老广州幼年在雨季玩水的深刻记忆,是遭遇到暴雨与水浸时惊心动魄之梦魇 。”广州资深媒体人石碗说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
宋代六脉渠示意图
左三脉: 从文德路市一宫出,入清水濠 。
左二脉: 从人民公园出,经华宁里,由仙湖街出城,入玉带濠 。
左一脉: 从越华路出,经起义路惠福巷、解放南路、起义路素波巷出城,入玉带濠 。
右一脉: 从六榕路出,经惠福西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 。
右二脉: 从净慧路出,经海珠北路、擢甲里、朝天路、光塔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