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玉带环腰距离多远 三面环水玉带环腰( 四 )


右三脉: 从光孝路出,经诗书路,至大德路口出城,入玉带濠 。
(注:示意图说明均用当今地名,标注的为宋代六脉渠大致走向 。)
篷船画舫过如鲫 风流不让姑苏城
梁国昭教授曾见过一幅19世纪英国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的油画,为之怦然心动:盈盈的碧水、秀丽的拱桥,或游弋在水面、或穿梭在桥洞间的小船,还有河畔颇具岭南风格的民居——也多亏了这些房子,否则你会很容易误以为这些美丽的风景属于江南水乡 。
如果说清代《羊城竹枝词》里“水绕重城俨画图,风流应不让姑苏”之句描绘了一道水城风景线,那么,东濠涌博物馆就用蜡像为我们还原了水城风貌:河涌畔,商人在家中悠闲饮茶;河涌上有船行过;岸上,富商的私家园林溪水临门;不远处,犬吠鸡啼,木屐踏踏,小贩叫卖;临水而居的人们从小楼里探出头来,向水上的撑船人微笑致意;桥底下,梳着长辫的疍家女在卖艇仔粥 。她的艇仔旁有菜艇、屎艇、沙艇;远一点的地方,还有紫洞艇、驳船、舢板、渔船……
对文人墨客来说,古广州的河涌充满诗情画意;对普通百姓来说,河涌则提供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 。从东江、北江驶来的船,多在东濠口泊岸,沿濠涌开设的糙米栏、牛栏、猪栏鳞次栉比,是四乡农副产品出入的主要集散地 。
数不尽的大船小艇,使得珠江上“桅樯如林”,也成就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上商业世界 。宋元时期广州“城外蕃汉数万家”“广州富庶天下闻” 。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就说过,广州是“一个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的船只多” 。
当代治水·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
广州生态治水 城市成为“海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州修建了麓湖(调蓄白云山山洪)、东濠涌水闸、珠江堤防等 。
2010年-2014年,广州陆续开展了东濠涌综合整治、雨污分流、东濠涌深隧工程等建设 。至此,昔日古城区域形成了“上蓄(挖麓湖)、中通(疏通东濠涌)、下排(利用珠江低潮位将水排入珠江)、外挡(水闸泵站挡住潮水倒灌)”的防洪(潮)排涝体系 。
古老河涌鹭鸟翩跹
2019年,一只红尾水鸲在东濠涌栖息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引起广州市民热议,还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版面 。红尾水鸲的出现,意味着这条古老河涌彻底告别臭水沟的旧模样,实现华丽蜕变 。
如今的东濠涌水清见底,水鸟成群;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蝉鸣 。河涌两岸建成了7.6公里长的绿道和带状公园,滨水步道、观景走廊,叠水瀑布、羽毛球场……东濠涌成了集园林景观、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健康休闲观赏景观新空间 。
近年来,广州以“人水和谐”的新思路,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治水之路 。降水位、少清淤、不搞人工化是广州低碳治水的关键词 。
猎德涌是流经珠江新城CBD的一条古老河涌 。前几天,记者漫步于珠江公园门前的猎德涌畔 。临近中午时分,只见10多只白鹭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水中觅食,时而停在石头上梳理羽毛 。在高楼大厦间,这一群白鹭怡然自得地生活着 。
“广州本轮治水的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治水、花小钱办大事,因地制宜、一涌一策 。”天河区水务局总工程师杨敏说:“过去,猎德涌是需要补水的,故而要维持较高水位 。因为水位较高,阳光无法照到水底,阻碍了水中生态系统的构建 。”随着管网截污的不断完善,天河区有了降低猎德涌水位的底气,随着水位降低,河涌水体透明度提高,促进水生植物生长,从而逐步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和丰富的生物群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