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风筝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清明节 , 常常可以看到天空上飘着几个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是节日传统习俗之一 , 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 最早的时候 , 人们会将自己的晦气、疾病等通过放风筝的方式将它们驱赶 。放风筝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 能够缓解我们疲劳的身体 。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 ,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 。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至今已两千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 , 研制三年而成 , 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 , 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期间 ,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 , 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 , 故称为“纸鸢” 。

清明节放风筝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插图
清明节放风筝的原因
在古代 , 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 , 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 。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 然后放上天去 , 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 , 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 , 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
有益身体健康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 。意思就是说 , 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 。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也是一种创造 。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 , 专注、欣慰、恬静 , 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 , 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 。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 , 荣辱皆忘 , 杂念俱无 , 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 。其效应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 。
【清明节放风筝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 。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 , 增强新陈代谢 , 增强体质 。此外 , 放风筝的群体性很强 。筝友相聚 , 妙语连珠 , 破闷解难 , 精神愉快 。“笑一笑 , 十年少” , 也是鸢者长寿的重要因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