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泥鳅亩产五万斤是真的吗?( 二 )


2、温室大棚内的进排水设施要齐全、水源充足、东西走向、长方形、背风向阳、平均水深为1.8m , 池壁光滑、无粗面、池底为土质 , 温室四周铺设增氧设施;
3、苗种放养前15天用60kg/亩生石灰对温室大棚进行消毒 , 消毒后进水 。放苗前进行筛选 , 同规格的泥鳅放在同一池塘中 , 要求鱼种无病无伤 , 游动活泼 , 体质健壮 , 且用10mg/L的漂白粉消毒后下塘;
4、人工配合的浮性饵料为主 , 饲料的主要成分有:鱼粉、豆粕、麦麸、玉米、粘合剂、饲料添加剂等 , 蛋白质含量为32% 。天然水生浮游动物饵料为辅 , 主要种类有轮虫、甲壳虫、枝角类、桡足类;
5、温室大棚内的池塘定时充氧 , 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 定期监测水质 , 透明度保持在25cm以上 。高温季节每隔15天使用生物制剂“益久”(由酵母菌、光合细菌等8种有益微生物组成)一次,浓度为10mg/L;
6、放养密度可适当减小 , 减小到180尾/m2 , 增加出池规格 , 可提高出售价格 , 间接提高经济效益;
7、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温室大棚消毒、池塘消毒、水质消毒、投喂药饵等措施防治鱼病;
8、温室大棚的池壁要求光滑 , 不能有尖硬的突起 , 鱼体一旦刮伤很难治愈;
9、鱼种在温室大棚内投放要求肥水下塘、分期注水 , 5月底前水位在1m左右 , 6月底前达1.5m , 7月底水位达1.8m , 达到池塘最高水位;
10、坚持巡塘,做好记录 , 每隔20天对泥鳅的生长情况检查一次 , 根据检查结果调节温室大棚的水质及饲料投喂量 。
四 , 泥鳅养殖失败实例分析
1 , 技术问题
很多养殖户以为 , 泥鳅是臭水沟里都可以生长的鱼类 , 养殖方面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泥鳅养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活!从亲本的选育 , 到苗种的培育 , 再到成鳅的养殖;从水处理 , 到疾病防控;从日常管理到饲料营养配方 , 林林总总 , 方方面面 , 无一不是技术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 , 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 , 取决于养殖户对相关技术的把握 。
2 , 品种问题
鳅科是淡水鱼中的第二大科 , 有110余个品种 。养殖户平时所说的“泥鳅” , 多指青鳅和黄板鳅 , 是鳅科中常见的两个品种 。即便是青鳅和黄板鳅 , 因地域、气候、土壤等方面的不同 , 两者的生长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而言 , 包括这两个品种在内的所有地方品种的表现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还有另外难以改变的一个性状是 , 本地品种的公鳅体长、体重只有母鳅的1/3左右 , 影响了单产量 , 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在生产实践中 , 为了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 必须对地方鳅科品种进行人工选育 , 以克服该品种的不良性状 。而这个人工选育工作不是随便一个泥鳅养殖户能做好的 , 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市场服务问题泥鳅养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 , 但与该项目匹配的市场服务却没有同步跟上来 。比如泥鳅专用饲料(尤其是开口饵料)、专用鱼药、专业服务商、专业销售渠道等 。这些市场服务的缺位 , 使得整个产业链十分脆弱 , 也使得几乎所有的养殖户独自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和市场风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