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种类介绍

自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种和1802年拉特里尔(Latreille P H )建立蜜蜂总科( Apoidea )、 蜜蜂科( Apidae )及蜜蜂族(Apidini)以来,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随后,又相继建立了许多蜜蜂绝灭化石种(指在地史上所出现的种,已经完全绝灭),如汉德勒斯(Handlirsch A,1906、1908)、科克雷尔(Cockerell D A,1907)、施塔茨(Statz G,1931)、佐伊纳(Zeuner F E,1931)、德奥巴尔德(Theobard N,1937 )、 阿姆布鲁斯特尔(Ambruster L,1938)、劳希(Roussy L,1960)、洪友崇(Hong Y C,1983 )、库林内(Culliney T W,1983)等所建立的种 。此举对现生种(仅限当今生存的种)、绝灭化石种和现生化石种(指在地史上出现的种,已发现过化石并一直生存至今)蜜蜂的研究,以及对蜜蜂起源的探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蜜蜂种类介绍

文章插图
然而,以上各家所建立的属种,在分类位置上说法各异 。其中,争议较多的集中在属及亚属的划分问题上 。有的不主张蜜蜂属(Apis)下分亚属,而主张各种统归于蜜蜂属,置于蜜蜂科,如科克雷尔 。他还提出不能以翅脉作为划分亚属的依据 。有的主张属下分蜜蜂亚属(Apis)和混蜜蜂亚属(Synapis),主要是根据触角第3鞭节特征、鞭节长短及节数、后基跗节形状和翅脉变化特点,如英国佐伊纳(1913)、曼宁格(Manning F J,1967)、德国施塔茨(1931)、美国库林内(1983)等 。有的更根据触角鞭节各有关小节的长短和长宽比例,将蜜蜂族分为三属,即小蜜属(Micrapis)、大蜜蜂属(Megapis)和蜜蜂属,如美国阿施密属(Ashmead,1904)、中国吴燕如(Wu Y R,1965、1988) 。有的又根据东方蜜蜂(A.cerana)和沙巴蜂(A.koschevnicovi)雄蜂后胫节呈“S ”形弯曲以及扇风特性等与西方蜜蜂(A.mellifera)不同,将蜜蜂属分为4个亚属,即小蜜蜂亚属(Micrapis)、大蜜蜂亚属(Megapis)、弯蜜蜂亚属(Sigmatapis)和蜜蜂亚属,如俄国史柯瑞柯夫(Skorikov,1929)、阿尔柏托夫(Alpatov,1948)、中国马骏超(MaaTC,1953) 。而中国云南的李有泉、匡邦郁(1984)研究了6种工蜂的后翅和5种雄蜂的后足,就工蜂后翅中脉分叉与否、雄蜂后胫节上下侧缘弯曲度,以及雄蜂后基跗节在交配抱夹构造上的形态演化特征等,主张将蜜蜂族依据其系统演化、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划分为4个并列的属,即小蜜蜂属、大蜜蜂属、东方蜜蜂属(Sigmatapis)和西方蜜蜂属(Apis) 。但根据近代蜜蜂分类学者,特别是德国鲁特涅(Ruttner F,1988)较全面综合研究了世界蜜蜂的地理分布和变异规律,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尚不足以作为分属的标准 。因此,仍把它们同归于蜜蜂属中 。特别是,当发现它们的染色体数皆为16对,以及性外激素互起作用之后,这样处理似较合适 。
蜜蜂属的种类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各个种(species)中尚存在众多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具有相当差异的亚种(subspecies)或生态型(ecotype) 。因此,在蜜蜂命名上,由于时代或地理上的认识局限,种内、种间、属下、属间的缘系地位,改来改去,相当繁复,更加之同物异名(synonyms)或异物同名(homonyms)及无效名称的干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近代,经过中外学者的努力,特别是鲁特涅氏长期辛勤执着地研究,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对各种蜜蜂的命名进行了梳理,为蜜蜂分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当今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现生种,包括7个明确的物种,依定名先后为:
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