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其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它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那泥鳅的生存环境有什么要求?

文章插图
一、水体环境一定的水体环境是泥鳅赖依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源、池塘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鳅的产量和质量 。
1、水源要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供给 。泥鳅主养池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又必须有足量的饵料鱼供应,排泄物比常规鱼塘要高得多,池水溶解氧往往较低,水质容易恶化,易导致池泥鳅严重浮头,如无法及时加注溶氧量高的新水,易造成水质恶化,对泥鳅生长产生影响,严重时还易造成泥鳅发病或引起池鱼大量死亡 。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 。这种水溶氧量较高,水质良好,适宜于泥鳅生长 。使用井水时,可先将井水抽至一蓄水池中,让其自然曝气和升温,通过理化处理后也可作为水源 。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淡水养殖水源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泥鳅对水质的需求,使鳅鱼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育肥长成 。
2、水质养殖用水水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量在连续的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应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不低于4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摩尔/升,硫化氢不允许存在 。
二、土壤环境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砂质壤土和黏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透气性好,黏土容易板结、通气性差,沙土渗水性大,不易保水且容易崩塌 。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 。底质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含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的规定,底质应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 。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 。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 。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 。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 。4-10月份生长旺盛 。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在天然水域,体长5厘米以内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常摄食昆虫及其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 。人工饲养,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 。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可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 。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植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 。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有哪些?
1、水质
其实不止泥鳅养殖,大多数水产养殖对于水质要求极为严格,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也是影响到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质较差,泥鳅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水体易滋生细菌,导致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甚至到出现水体中毒而死亡的现象 。所以在养殖时水质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肥、活,泥鳅才能生长健壮,提高产量,将收益最大化 。
2、养殖密度
很多养殖户为了实现高产的目的,往往会在养殖池中大量的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过高 。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影响泥鳅正常摄食,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提高生长周期,易错过最佳上市季节,而且还易造成疾病的发生传染,一般发生病害,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导致大面积的泥鳅死亡 。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
- 水稻田里养泥鳅好吗?
- 泥鳅养殖常见模式有哪些?
- 南美白对虾一亩产量是多少?
- 什么人可以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
- 风水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居住环境风水对人影响大吗?
- 五行断吉凶的理论基础 五行与八卦断吉凶
- 总哭穷是什么心理 经常哭穷的风水禁忌
- 看风水的店起什么名字 经营风水行业的店铺名字
- 一段伤感的文字句子 简短伤感的文字句子
- 家里阴气重养什么植物 风水阴气重适合室内养的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