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普救寺 永济普救寺介绍


从运城西行到永济,寻觅蒲州古城遗迹已午时 。品尝过地方特色牛肉饺子,东行上峨嵋塬头 。停车于广场,“同心大锁”特别引人注目 。一面书“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背面是“永结同心” 。


正要购门票,过来一导游引领,坐游览车从东边绕上山顶 。三面临壑,只有东北接塬较平坦 。地势高敝,视野很宽阔 。普救寺居高临下,依塬而建 。高耸的宝塔,参差的楼阁掩藏于绿树茂林之中,明显展示出其幽雅独秀风姿 。我就喜欢这类山上景点,不平中的奇崛,树草花映衬的仙风道骨般建筑,佛禅静修似的心境 。山风轻拂,云雾抚摸 。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院内 。千百年岁月沧桑,唐武则天时所建殿阁僧舍大部分坍毁湮没,唯有舍利砖塔(后改称莺莺塔)依然高耸于土山之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风明制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记述修复重建 。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夫人和莺莺小姐居所的佛舍别墅等依山筑就,错落有致 。


看游览图,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层台级,西中东三轴线(分别为唐,宋金,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 。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附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秀之感 。


山西永济普救寺 永济普救寺介绍

文章插图



导游介绍,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一座佛教十方禅院,修行静持,诵经拜佛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政权的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极苦 。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如能发善心,城可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解救满城百姓 。从此更名普救寺 。


《西厢记》问世传颂,使得寺院获得“普天下佛寺无过”的美名,舍利塔也更名为“莺莺塔”,闻名遐迩 。再加上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人心,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 。尽管爱情故事改变了名胜古迹的名称与部分内涵,我还是想重点探索其原始本真与初心所在 。


我们从寺后高处园林花园往南下去,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 。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连接、湖山相衔 。雪松、香柏、石楠、女贞子、泡桐、冬青、竹林,不同的绿,与建筑物明暗相交,色彩纷呈;我感到难以形容的丰富,自然与人文的辉映谐和,温柔,真情,充满启示的微妙渗透灵魂,滋养和安慰我长久的阅读和记忆 。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每一处都有惊世骇俗的故事 。


山西永济普救寺 永济普救寺介绍

文章插图



到山门后的大钟楼,仰头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此楼重檐歇山式仿唐建筑 。导游说“大钟楼”悬匾题字出自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 。楼前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为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 。字迹古朴苍劲,既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情景交融 。


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成了“观阵台” 。当时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普救寺内暂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强占为妻,遂带领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 。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 。此举正中张生下怀,即修书报蒲关,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 。同时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目睹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战况 。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会“白马将军义薄云天,书生笔阵扫千军” 。只为一貌美女子,兴师动众,大动开戈 。个中滋味,顿生万千感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