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不火了 网红电商双11也发愁


杭州市东北近郊的余杭区红普北路上,一栋8层高的白色大楼里,如涵服装公司的700多名员工正忙碌工作 。一楼上方拉着一条备战“双11”的红色横幅,电商是这家服装公司的命门 。置身这个遍布服装加工厂的区域里,如果不是特意打听,很容易在城乡接合部式的杂乱无序中迷路 。
这家公司因签下了一个在微博上走红的上海模特张大奕,在服装电商公司中崭露头角,短短两年已发展成一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张大奕的魔力在于每一次服装“上新”时,她总能在微博和淘宝店一呼百应,把粉丝关注度转化成购买率 。

双十一不火了 网红电商双11也发愁

文章插图
内容营销,在这两年席卷了整个互联网 。微博从当年的明星大V策略转型扶持草根红人后,与内容营销、网红电商的成长路径产生了交集 。
如涵公司CEO冯敏在这栋楼里对《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人员感慨,现在涨粉和拉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但他仍打算继续签下更多网红,从现在的50多名争取到年底时达到100名 。单个淘宝店还好打理,但当扩大规模后,需要考虑的难点也越来越多 。
预售靠魅力
尽管主业是设计、生产、销售服装与化妆品,但冯敏将公司定性于科技公司 。在2014年开始做这块业务之前,他一直在科技和电商类公司工作,“我在公司IT系统上投入很大,比如ERP系统 。”与传统服装公司最大一个区别是,如涵通常采用预售模式,将成衣库存降到最低,他估算只有线下模式不到五分之一的库存率 。
距离如涵不过2公里路是一家名叫缇苏的服装电商公司,它们之所以都选址在杭州东北近郊,是因为这里是全国第二大服装产业加工带,周围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厂星罗棋布,更靠近生产源头 。
设计师品牌孵化器平台茉客(FounderofMOCC)创始人黄洁对《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人员说,一件成衣通常要经过设计、选面料、打版(将设计草图变成模特身上的立体版式)、生产、品牌化(branding)、渠道等步骤,哪个环节都不容易,如果订单规模小,工厂通常会出于成本考虑拒绝接单生产 。可见,凭借公司就在服装产业加工区的优势,他们更容易找到一些小工厂或作坊接单,一般是每款一两百件的小单 。
这些公司模式如出一辙,拥有自己的设计、客服和互联网运营团队,招募在时尚领域有意见领袖潜质的网红,这些网红通过微博、直播平台等把握、引领潮流,将粉丝意见反馈给设计团队,样衣在旗下淘宝店里开启预售,再交给附近的工厂或者作坊批量生产 。隔很短的时间“上新”一次,周而复始 。缇苏创始人施杰对本报采访人员称,这种柔性生产方式一般会比传统服装产业生产流程快几个月 。
据冯敏介绍,之前设计的一款女装,距批量生产前3个月就开启了预售,采用C2B模式,最后GMV成交了200万元 。当时上新只有一件样衣,工厂根据预售订单按需生产,去掉库存 。
这种模式相当考验网红的魅力,她们需要通过自我展示,告诉粉丝一件还没上市的衣服好在哪里,并尽可能地将流量转化成交易 。目前,如涵公司旗下有签约网红50名左右,一般网红要拥有50万以上粉丝、在拥有较成熟的展示能力后,公司才会给她开淘宝店进入交易层面 。
微博粉丝助力
这些网红很多是从微博上火起来的 。张大奕目前在微博上有450万粉丝,和一线明星比起来,这只能算一个零头,然而一线明星数量有限,且变现成本高,这些明星大V总体上也不像前两年那样活跃 。现在再打开微博App,与最火的那两年(PC时代)相比,平台上多了很多内容分享与交易栏目,比如基于一直播平台的直播栏目、好物分享推荐、可链接到淘宝店的商品展示等,从最初的媒体平台转变得更趋生活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