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约42千米处的火焰山南麓冲积地带,南距高昌故城约5千米,也称作“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 。整个墓群东西长约5、南北宽约2千米,占地约10平方千米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 。现存墓葬500余座,1959年以来已发掘400余座,其中就有高昌郡太守沮渠封戴、高昌国一代名将张雄、唐北庭副都护高耀等显赫人物的墓葬 。累计出土以文书、墓志、丝织品为代表的文物上万件,并获得大量干尸 。墓葬按姓氏家族分区埋葬,唐代的斜坡墓道墓墓道还出现了天井,墓顶也流行张挂伏羲女娲图,体现了与中原文化的统一性 。
专家评价: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其中带有纪年的文书、墓志等地下文献资料为墓葬定年提供了绝佳参照,阿斯塔那古墓群为新疆晋唐墓葬建立了年代标尺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聚族而葬的丧葬方式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 。尤为重要的是,古墓群除葬汉人外,也不乏车师、匈奴、昭武九姓等人群,其墓葬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说明各族人群在共同开发西域的过程中,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形成了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材料对完善新疆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新疆地方史研究,乃至更深广的中国中古史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高昌历史“活档案”
1959~1975年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土2700余件文书,文书纪年早自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晚至唐大历十三年(788年),其中魏晋十六国高昌郡时期的文书100多件,地方政权高昌国时期的文书700多件,其余1700余件为唐代文书 。文书形式有契约、籍帐、官府文书、私人信札、经籍写本、随葬衣物疏等,记录了大至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纯属私人生活的琐事,至今仍是新疆地区晋唐文书最大规模的出土,且因其有系统的发掘记录,符合考古学要求,释读更为便利,吐鲁番学研究从此进入一个高峰时期 。阿斯塔那文书的研究不仅填补了高昌郡和高昌王国时段历史研究的空白,更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国中古史和中西交流史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随着晋唐文书的继续出土与研究,吐鲁番学亦将继续向深广的境地驶去,很多传统课题都会因为新材料和新视角的出现而得到新的认识 。
晋唐西域风尚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丝织品种类丰富,其中又以唐时期丝织品的数量、花色品种、工艺技术为上 。这些丰富的织物遗存是有关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与工艺技术交流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
张雄夫妇墓中的三件彩绘女舞俑,身形秀美颀长,敷粉施朱,舞态翩跹,服饰绫罗锦绢成衣,彩色长裙拂地,历千年而鲜艳如新,再现了初唐时代的流行风尚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高昌生活图志
阿斯塔那古墓群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0多米,加之气候炎热干燥,给墓室营造了天然的无菌环境,将其中一切定格在了千年前的岁月 。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 。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摆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其阴间驱使或享用 。有的墓室后壁还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墓顶或棺上则借助伏羲女娲图对天象征性的模拟,使幽冥世界幻化为光明宇宙 。
- 去什么地方领抚恤金和丧葬费
- 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还有哪些风俗 传统
- 有关冬至的习俗 关于冬至的风俗
- 腊八节的风俗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
- 春节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民间风俗
- 抚血金和丧葬费的区别有哪些
- 大年初十三的风俗和禁忌 大年初十的风俗和禁忌
- 立冬 风俗
- 风水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婚 男人结婚晚在风水风俗中什么原因
- 有关丧葬抚恤金标准 工人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多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