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古道 古建筑长亭




长亭古道 古建筑长亭

文章插图

“别后长亭,翠芜寂寞分襟地 。雁书空寄 。归梦频东里 。一曲秋风,渊明意 。凝情际 。雨襟烟袂 。都是黄花泪 。” ——《点绛唇》[宋]陈允平
自秦汉设“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后,长亭逐渐成为人们送别的地方,更有许多文人骚客于此作诗 。就如同今天离别的车站,看到远去的影子和一排排的铁轨一般 。古代的长亭也是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烙印在华夏人的基因里,每见长亭别是一番滋味,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长亭的由来和长亭诞生的诗篇在漫长的历史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古代长亭的由来与历代的发展周代——秦汉时期
亭子的历史悠久,周代的亭子设立在边境地带,亭子设有亭史,主要掌管边境地带的治安 。如若有外敌入侵,亭史就会及时发现,及时上报给上级,这样就能及时避免被敌人偷袭 。
秦汉时期设立的亭子,三十里设一传,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秦汉时期的亭子最初的作用是供行人歇脚避雨 。古代没有汽车,只有鞍马,马匹是生物,若长时间的行走,自然会饥饿、干渴、疲惫 。于是古代的亭子又有一个作用便是如驿站一般,为路上行人马匹提供吃食 。亭子里设有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住处、吃食等服务 。
长亭古道 古建筑长亭

文章插图

秦汉时期的亭子还有一个特殊性质——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治安组织 。据《汉书》记载,每一个亭子设有两个管理人员,一个是“亭父”,负责按时间开启、关闭亭子,并负责亭子的打扫卫生工作 。另一个是“求盗”,负责追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 。因此“求盗”一般由年轻力壮、武功高强的人担任 。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制逐渐演变为驿制 。负责传送书信的人不再居住在亭子里,而是以地方设立的各种驿站、驿馆为安身之地 。古时候的驿站还有驿馆里面都有驿卒,若遇到负责传送国家大事书信的人前来,他们便负责为来人更换马匹,准备吃食,以便他们能将公文及时送到 。若有一方边境战乱,元帅或者地方官吏便派驿卒前去送信,比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扬州六百里加急文件 。”当送信的驿卒到了之后,驿站里的其他驿卒便接力赶往京城 。这样就免得驿卒疲劳过度,而且能保证密件公文更安全 。
此时的亭子便逐渐废弃,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保留亭子作为旅途歇息观光场所,因为亭子的建设样式美观大方,所以也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中 。大明湖上有一个“历下亭”便是个例子 。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亭子建筑开始普遍的出现在园林之中,就比如说唐代玄宗时期王珙为唐玄宗建造了一处凉亭,取名为“过雨亭子”,这个亭子吸收了东罗马的建筑方法,从屋顶引泉水而过,泉水向下流淌像水帘一样,坐在里面身感凉爽,就像秋天一样 。长安城的大明宫里面建设的也有一个亭子名叫“太液亭”,此亭建于太液池之上,为观光之用 。
长亭古道 古建筑长亭

文章插图

在如今的陕西西安市兴庆公园有一个著名的亭子名叫“沉香亭”,这个亭子之所以叫“沉香亭”是因为它是由沉香木建成的 。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李白也曾在此写下一首诗词 。
南宋、北宋时期
到了宋代,最著名的亭子当属“醉翁亭” 。醉翁亭是北宋庆历六年时琅琊寺的僧人所建,欧阳修所做的《醉翁亭记》对此有记载:“作亭者谁?山之僧之仙也 。”琅琊山风景宜人、林壑优美 。醉翁亭依水而建,建于酿泉之上 。太守欧阳修与众宾客经常来此宴饮,享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