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渔场总面积30余亩,主要以泥鳅养殖为主,苗种自繁,种苗来源于外省,采用人工催产受精繁殖 。该渔场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孵化过程中的水霉爆发 。其次,我们在巡塘过程中,发现塘中催产后的种鳅体表溃烂现象严重,且水质很不好,水面浮有很大面积的一层膜 。那么泥鳅在孵化过程中有水霉的处理方法?

文章插图
孵化池的水温在21℃左右,对于孵化来说,稍微偏低,且养殖户并未做任何预防处理 。水霉是孵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菌,且传染速度快,稍有不慎,全池的鱼卵都会遭殃 。一般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有这些因素会导致水霉的产生:
1、孵化用水中含有水霉,孵化前的消毒工作不彻底 。
2、消毒剂的选择发生错误,水霉属于真菌,一般杀细菌的消毒剂是不可能把水霉杀灭的 。
3、鱼卵受精率低导致死亡后极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扩散感染周围正常鱼卵 。
4、水体溶氧不足,导致孵化过程中鱼卵缺氧死亡,感染水霉 。
5、水质不好 。
6、水温过低,增加了水霉感染的时间 。
因此,在孵化前后,我们要做好相关工作:
1、孵化前,对孵化池、孵化用具彻底消毒,推荐使用聚维酮碘或复合碘溶液 。
2、受精后卵的布置要均匀,在布置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卵3分钟左右 。
【泥鳅孵化过程中有水霉一般要怎么处理?】3、孵化过程中要管理好水质,调整好水温,提供充足的氧气,可采用微流水孵化 。
4、增强管理,发现有少量鱼卵感染水霉后,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老办法可用食盐和小苏打按1:1用量使用,市场上的硫谜沙星、烂鳃腐皮康、水霉净等产品也是很有效的 。
另外,由受精技术导致的水霉,只能是提高自己的孵化技术,多学习多借鉴了 。催产后的种鳅,一定要先进行消毒后再放入池塘,减少因捕捞、催产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损伤引发的继发感染 。
养殖池塘中下风口大面积的浮膜,主要是池塘中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最近连续的阴雨天气中,藻类发生倒藻,加上池塘的有机质过多,缺乏足够的微生物分解造成 。因此,日常管理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对于老塘,一定要按一周至十来天不等,定期的使用芽孢杆菌原粉等调水产品调水,每个月定期的使用一次全效底改片或分解底爽等改底产品,分解掉池底的有机物;随后注意解毒;维持水体环境的稳定 。
泥鳅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泥鳅水霉病的病原
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真菌寄生鳅体表引起 。该病易发生在泥鳅的孵化阶段,水温较低,受精卵最易发生此病 。
泥鳅水霉病的症状
病鳅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塘前要消毒 。
2、受精卵受感染,用0.04%食盐与0.04%小苏打混合溶液浸泡10~15分钟,连续2天 。
3、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
4、用3%~4%食盐水浸洗7分钟左右,用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遍洒 。
泥鳅常见病有哪些?
一、赤鳍病
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 。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
- 泥鳅池塘养殖搭建技术有哪些
- 泥鳅常见的几种暂养技术
- 泥鳅养殖成本有哪些?
- 鹅的孵化技术有哪些
- 常见的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 2022泥鳅养殖前景怎么样?
- 今年泥鳅多少钱一斤2022?
- 无土泥鳅养殖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
- 现在养5亩泥鳅一年赚多少钱?
- 养牛过程中最忌讳的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