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蚯蚓人工养殖技术方法有哪些?

蚯蚓生活、发育与生殖需要一-定的生活条件,不同种类的蚯蚓,其适宜的生长条件有异 。

青蚯蚓人工养殖技术方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1.土法养殖
(1)土沟养殖 根据前苏联介绍,通常在近鸡舍,背阴潮湿,土质肥沃的地方挖一养殖沟 。沟宽1米,深60~80厘米,长度不定 。在沟底先铺上5厘米厚的猪粪、鸡粪,粪上铺5厘米厚的切碎的青草和废弃菜叶,再铺约3厘米厚的肥土,然后每平方米放20~ 40条性成熟的大蚯蚓,按上述方法,放三层蚯蚓,最后上总覆盖土约3~5厘米厚,沟上用苇席遮盖好 。时间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均可繁殖,以5~8月繁殖最快 。
采用此法注意事项:蚯蚓的食物-定要充足:沟内不可灌入雨水,每天早晚要在沟上适当洒水,保持土壤湿润 。放养后60天左右可以第一次收蚓,以后每月收蚓一次 。如不注意这几项,易造成蚯蚓迁移 。另外,为了改良土壤,美国曾把蚯蚓直接养殖在农田里 。如果作为家禽饲料可在禽室旁加架个覆天棚,把蚯蚓种在地下,让其繁殖,再在土壤上撒些谷物,种子发芽后,引禽入棚任其啄.食 。几天后再把鸡鸭引入另一棚啄食,如此循环不止,鸡鸭养得肥,成长快,产蛋多而大 。
(2)木箱、缸、盆繁殖用废木料(锯屑、树皮)混合一些土铺在养殖床上,床上覆盖潮湿粗麻布或毯子,因为蚯蚓喜欢暗地里进食 。培养温度一般为23C,需要潮湿一些 。在缅甸,用竹片或木板制成四方形木箱进行养殖,箱中土壤需拌以牛粪、鸡粪、腐殖土、谷壳和腐烂的农作物叶子,经过配制后的培养基经常浇水以保持潮湿 。放二个月后,在适宜的气候(雨季)里,蚯蚓重量将增加一倍左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2至6周就会繁殖出许多小蚯蚓 。
在日本,饲养1至10万条蚯蚓的养殖场,用的是养殖箱,箱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30厘米,箱底铺10厘米厚的土,再铺上5厘米厚经水浸溃的稻草,然后加入200条蚯蚓,空气恒温槽中温度调节到25C左右,土壤中混入适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即可进行繁殖 。
(3)养殖池繁殖在地下造一个贮存有 机物的池子,把造纸厂、食品厂等排出的有机废料,混入廉价酵母发酵液送进养殖池 。养殖池底部设有集液槽,收集渗出的废液,将废液喷洒在养殖池的表层,使养殖池保持湿润 。池温控制在15~30度 。在15~30度,在3平方米的池子里,可养十万条蚯蚓 。一年可繁殖近千倍 。养殖池也可用砖池,在平地建池,周围开水槽,床用砖砌,水泥拦缝 。每池面积5~10平方米,底层布发酵饲料20厘米,再布熟土12~15厘米,池上搭棚 。在养殖中要注意添加饵料和防止产生废气(还原气) 。
(4)堆肥养殖畜禽粪便、枯烂杂草等经发酵腐熟后,夹于热土层里,堆积高度为20~40厘米,把蚓种放人或选蚯蚓较多的地方诱引,一般堆集24~48小时后可诱到每平方米120~ 200条,10天后体重可增加60%~ 100%,生殖带发达,产卵明显增多 。
2.工厂化养殖
(1)棚式养殖法用混凝土做壁,以阻隔外部噪音和振动,并对养殖槽加以覆盖,形成上下数层的养殖棚 。养殖棚设有可以推拉进出的箱状设备,即养殖槽 。养殖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由设备的换气孔和洒水装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把酒糟、纸浆和含有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鱼残渣、谷类、麸皮等腐殖质混合,然后铺在养殖槽内,槽内湿度调节在75%~ 90%之间 。大约每3.3立方米的养殖槽内可繁殖10万条左右 。
(2)通气加温法养殖用食品残渣、农产品和畜产品废弃物等作为蚯蚓的饲料,放置在10~20厘米深度的土壤中,在土壤中埋设许多有细孔的管子,缓缓通气 。全年保持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冬季低温时,可用电热法保持土壤适宜温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