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宅风水赤蛇绕印 风水中赤蛇绕印是啥意思


端午节将至,在我国古代,这实实在在是个“避毒节”,不信且翻书去 。就说《帝京岁时纪胜》吧,提到五月朔日和端阳日,一会儿是“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一会儿是“俱不汲井水,于预日争汲,遍满缸釜,谓避井毒也”,感觉从身边到地底已经被“毒”覆满……
造成这一现象,大约是因为从农历五月初五开始,天气陡然炎热,各种瘟病渐渐发作起来,加上包括蟾蜍、壁虎、蝎子、蛇、蜈蚣等等毒物都频繁活动,导致病死或被蛰伤咬伤的人逐渐增多,因此人们认为这是“恶月恶日”,发明了很多克制的方法,从中可见我们今天过端午节很多习俗的源头 。如《后汉书》中写:“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即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如《清嘉录》中写:“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再如《燕京岁时记》所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 。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辟祟恶 。”俱是如此 。

阴宅风水赤蛇绕印 风水中赤蛇绕印是啥意思

文章插图
《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笔记中端午节炼出的“万毒之毒”——金蚕蛊 。
一、金蚕蛊:养蛊是桩“要命的事”
先来说说金蚕 。
提到此种奇物,大部分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还是《倚天屠龙记》中,蝶谷仙医胡青牛对张无忌痛陈华山派掌门鲜于通的卑鄙无耻:“有一个少年,在贵州苗疆中了金蚕蛊毒,那是无比的剧毒,中者固然非死不可,而且临死之前身历天下诸般最难当的苦楚 。我三日三晚不睡,耗尽心血救了他,和他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又把我的亲妹子许配给他为妻 。哪知后来他却害死了我亲妹子……”
金庸先生博观古今,言下之物往往由来有自,金蚕蛊毒亦不例外 。此物在古书中偶有记载,比较有名的是历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一则记述:“金蚕,闽中有之,形似蚕,色黄 。”如果在路上看到这种蚕,往往附近会有遗落的金子,但是最好不要捡,一旦捡了必须将金蚕一起带回家饲养,否则,金蚕就会缘足而上,无论怎么都扑打不掉,“延及身手,胶手掣足,聩耳窒鼻,两目眊眊,颊无色泽,四肢百骸,惝怳若失,而死迫矣” 。关键是带回家后,如果不好好养它,家里每天都会死一个人,“无论亲疏怨德,触之必死,死必其日所首触者” 。想将金蚕请出家门,必须拿出好几倍的金子放在最初捡到金蚕的那块地方,“否则不出也” 。所以闽人有不知道厉害的,“偶拾其金以归”,等到知道了,虽然后悔也拿不出几倍金子将之礼送出门的,或者虽然知道它的厉害但是又贪图那块金子的,“往往育是蚕云” 。
阴宅风水赤蛇绕印 风水中赤蛇绕印是啥意思

文章插图
《枣林杂俎》
至于怎么养,《枣林杂俎》中没有说,而曾衍东所著笔记《小豆棚》中则给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答案——用“人命”养 。
按照《小豆棚》中的解释,“金蚕”并非蚕的一种,而是“蛊”的结果:“端午日,取蛇蝎蟆诸毒物,聚于一器,听其自咬 。将尽死,独一物生,则毒之尤者矣 。以时饲之,雏匹三年,杂以五色绫锦,裂而饵之 。”这样的“毒之尤者”,名曰“金蚕” 。这与《本草纲目》中的制蛊之法相类:“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
炼出金蚕或许不难,伺候金蚕才是费劲至极的事,活像往家里请了个活祖宗回来,“奉之者凡一动一作,皆尊承而不敢稍狎于心,否将不利” 。但饲养金蚕的获利也是丰厚的,“祈求粮米银钱,无不如意”,而饲养的“食物”则是活人,“按月必蛊一人以为飨蛊者”,下毒的方法则是取金蚕的粪便掺在食物或饮品中,受害者触之即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