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地理分针要诀 风水地穴几点出穴( 二 )


这段话也是中国古代勘舆术的理论基本,字面晦涩难懂 。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弄得全明白,知道个大概意思也就足够了:就是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 。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格就是气凝结而成 。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 。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灵魂得到升华 。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 。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郭璞在说理中拿“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故事 。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未央宫殿前悬着的一口大铜钟出现异象,无故自鸣 。刘彻赶紧派人找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东方朔问问原因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 。子母相感,钟鸣,山必有应者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是西汉早期的辞赋家,很有学问,通过自荐为刘彻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先后当过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的有点像后世清朝的纪晓岚,诙谐敏捷,擅观颜察色,常在刘彻面前谈笑取乐 。他的“天地感应”之说吹得与郭璞的勘舆基理一样,天衣无缝:铜钟是山的儿子,山是铜钟的母亲,母子连心,所以铜山崩裂了,钟自然响了 。三天后,他的话果然应验了:“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丈 。”
图:凤阳明皇陵前的石刻神道
这里插一句,因为有“感应”一说的存在,过去民间还有一种“洗骨葬” 。如果家人生病了,或家中出灾祸,会认为是已死去先人惹的祸,风水不吉,尸骨不净 。于是要将坟重新挖开,把尸骨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净,越白越好,名为“除崇”,再重新择吉地入葬 。这种葬法过去有不少地方都有,如浙江开化 。据清乾隆年间《开化府志》记载,当地的普马族人在家里死人后,会首先埋在家里,每天用开水往上面浇,等到尸体腐烂了再取出来,刮去腐肉,洗净骨头,用绸缎包好 。然后围着白骨跳舞,收藏在家里三年之后才择地下葬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又会把骨头取出来,说是附上了鬼怪,得再洗一下 。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人中间以前也有这种葬法,名为“洗骨苗” 。这种怪异葬法的存在,就是郭璞在《葬书》所阐述的感应原理,“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
风水宝地找好了,即“寻龙”成功了,取穴下葬也还有讲究,要“点空”,否则同样影响子孙发达 。“寻龙”看山势,“点穴”看地形,龙主形,穴主气 。穴是什么?就是陵墓置放的棺椁地方,帝王陵寑中叫地宫 。有龙必有穴,如果因为筑穴而破了地气,那这风水宝地不是白选了么 。因而墓穴的朝向、深浅、下葬时辰、动静都有说法,讲究什么藏风聚风、前呼后应,要交合分明,左右相济,即所谓的左辅“青龙入海”,右弼“白虎驯頫”;前“朱麻起舞”,后“玄武垂首” 。这些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什么的,都是古代勘舆术上的术语,是山势地形与周边环境的特征概括 。大家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了,如果要弄清,那可太复杂了,没有必要 。
古人认为,生气和死气是辩证的关系,同时存在,仅因时序和方位的不同而有异 。疑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的《黄帝葬经》称,“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末坤······”因为这个原因,过去风水师都随身带有测定方位和时序用的罗盘,就如现代商务人士的手提电脑一样,是勘舆必备工具,通过罗盘可测知龙脉走向和生气强弱 。如果葬到了坏方位坏时刻就糟糕了,“凡葬不得吉气,即陷子孙贫贱衰绝”,所以“葬地者可无慎乎”,不能不重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