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说O2O背后危机四伏( 二 )


烧钱为黏性:只能付出更大的黏性成本
烧钱的本质其实是为了提高转化率,无论是线上转化为线下,或者是反过来 。O2O企业都希望二者的转化率能够比较高,且能够转化的比较顺利 。相对而言,烧钱带给消费者的补贴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转化方式 。那么,烧钱是不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呢?
烧钱的目的是能够很快的带来高的转化率,所以对应的领域自然应该是高频的服务,所以生活服务类的中的打车、餐饮、购物等领域都是需求相对高频的服务,所以嘀嘀快的、优步、大众点评、美团等,使用了烧钱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转化率;但是洗车、按摩、美甲、宠物美容等行业,属于生活服务类中的一些比较低频的行业,而且消费人群没那么大众化,且服务频次非为必须,所以企业烧钱之前,获客的成本已经比较高了,烧钱带来的转化率,自然比较低 。
所以烧钱能烧出黏性也只是集中在高频次的行业,低频次的行业即使烧钱,最多也就是带来优惠这个层面,所以,每个行业的黏性都有,只是强弱不同而已 。烧钱只能助长高频次行业的黏性,低频次行业的黏性还真不是烧出来的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频次的行业为什么也遭遇了烧钱之后的寒冬,很大一个原因是烧钱带来的黏性被降低了 。比如餐饮行业,100块钱的东西5块钱卖给消费者,95块钱可以看成是获客的黏性成本,这个黏性成本的支付周期假如是7天,那么每天的黏性成本就是13.5元,随着高频次餐饮行业的客户规模效应,商家就要承担因客户不断增加之后应多付出的费用,即每天付出100的N倍,黏性成本为13.5N元 。另一方面,其它的菜品因为没有优惠,所以点的几率被强制拉低了,因此其它菜品带来的盈利变弱了 。
所以从这点上考量,所谓的黏性,带来的只是流量,而不是利润,因为烧钱是有周期的,不可能长期烧下去,更何况后续倚借烧钱摸索出来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很短时间内没有被培养出来 。所以,烧钱为了黏性,只能付出更大的黏性成本,这种黏性成本是非常高的 。
空置率:一个难以有效匹配的因素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时候很难体现,有的人喜欢在线上消费,有的喜欢在线下完成购物体验 。所以导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如何评估线上或者线下的空置率 。
所谓空置率,我认为就是一个错时消费的利用率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线上导引到线下,线上就形成了空置,线下导引到线上,线下就形成了空置 。所以如何能降低空置率,这是一个比较值得重视的问题 。有很多餐厅,通过线上导引到线下,线上就空置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线上就成为了一种闲置状态,这个闲置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线下消费周期的长短,一切还是以线下为主 。
但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其是否决定采用线上这种方式,所以导致商家要将客户定位于那些可以接受线上导引的客户,而往往这部分客户是冲着大力度的优惠活动才愿意接受商家的线上导引的,毕竟现在直接到店里吃也很方便,不一定非得通过线上 。通过线上,也只是为了优惠 。
所以很多O2O为什么开始烧钱,最终结果是将很多不是常客的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了,那些常客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减少了光顾的次数,结果线下真正的、长期的消费比例被降低了,真正有效的客户(或者一部分)被空置起来了 。在没有错时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商家就白白的浪费了这个错时消费的顾客群体 。
O2O是一个比较热的模式,但是大规模倒逼潮的上演也集中这两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纵观该模式发展进程,所谓的烧钱、导流等手段,在遭遇大规模的倒闭潮之后,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或许对该模式才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