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和滴滴合并大猜想( 二 )


就连卡兰尼克也曾公开表示,“相信未来市场上最终只能容纳1~2家这类公司”(见钛媒体转载第一财经日报报道《Uber和滴滴的相爱相杀还远没有结束》) 。
背后资方的重合
在滴滴的资本方中有一个角色值得注意,作为滴滴的财务顾问公司华兴资本,几乎操盘了2015年以来的所有合并事宜,先后主导优酷土豆合并、腾讯入股京东、滴滴快的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等等 。
典型的资本方主导的合并还有乐蜂和唯品会、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案例,幕后推手是红杉 。不妨看看Uber和滴滴背后的资方关系:
根据公开报道,滴滴较为知名的资方基本上包括淡马锡、DST、软银集团、老虎基金、经纬创投、金沙江创投、中信产业基金、高瓴资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等 。其中,老虎基金和中国人寿在Uber的投资方名单中也有出现 。
在滴滴和Uber刚刚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中,中国人寿作为新的投资方都进了参与,在对Uber的投资中,中国人寿还特别强调的是“投资了Uber全球而非Uber中国” 。而另外一个共同的投资方——老虎基金,此前一度被认为是58赶集合并案的撮合者 。
另外,一些来自大基金或具有大公司背景的投资人也具有一定的撮合可能 。“滴滴和Uber大约融资了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但他们不能这样打下去,应该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前停火 。”滴滴投资人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 。
不过,从股权结构上来看,这两家公司有着复杂的投资者关系 。根据粗略计算,滴滴快的几轮下来其背后有着19个投资者,而Uber的投资者则高达30多家 。如果真的要达成合作或合并的话,其必须要考虑多方的利益,并且Uber全球的估值比滴滴高出2.5倍左右,因此也有人猜测,更有可能的是Uber中国和滴滴达成和解关系 。
产品线上的主要流量重合
除了资本的因素,从产品方面来看Uber中国和滴滴的业务也存在合并的可能 。Uber中国的产品线和滴滴有着较多的重合,比如双方都有着拼车、专车和高级专车的概念,但其主要流量还是来自最低端的拼车业务 。
根据Uber中国公布的最新数据,人民优步+ (UberPOOL)每月在中国15座城市的订单总量已超过3000万单,已在一半的城市取得盈亏平衡,包括在多个一、二线城市盈利 。而对应的是,滴滴有顺风车、快车、专车 。
按此前披露的文件,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设想2020年滴滴各业务版块GMV之比应为:打车占5%,专快车20%,拼车10%,巴士15%,司机端20%,剩余为其他,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背离了各产品线“均衡输出,互为补充”的原则,专快车业务破千万的订单中,有七成来自快车 。
相同之处在于,滴滴的快车和Uber的拼车业务都是需要用高补贴来反哺高流量的 。尽管滴滴和Uber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过自己已经在部分城市实现盈亏平衡,但实际情况是,一旦滴滴和Uber出现试图通过减少支出来实现盈利,各界的反对声音就开始出现 。比如,近期已经有足够多的媒体报道了滴滴悄悄涨价的事情 。
依靠低价产品进行竞争,用户没有黏性,这是滴滴为抢占市场时留下的“恶习”,竞争者们也不得不为此买单,尽管嘴上说着不愿意,钱包却很诚实 。
尽管自昨天起传言甚嚣尘上,但滴滴、投资人朱啸虎、Uber公关团队、柳甄(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都先后进行了坚决的否定 。柳甄在朋友圈这样说道:
刚到昆明,我们的新城市,深吸一口气——纯属谣言,增长很快,我们很忙,无暇回复 。
正忙着继续开发二三线城市潜力的Uber,或许并不想顾及对手的感受,但他们分明在努力赶超,这似乎也是压力的一种;对于滴滴,虽然业务体量大于Uber,但对于这个想拼命赶超自己的“眼中钉”或许感情也是蛮复杂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