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著作 吴伯凡的自媒体( 二 )


如果,代班罗辑思维是“相亲”的话,那么入驻得到App可以叫做“牵手”,现在作为自媒体的吴伯凡老师与整个罗辑思维团队处于“蜜月期” 。
我特意下载了“得到”,罗辑思维专栏是1元/4年,有个小心机,得到至少要干4年,罗辑思维的的订阅数801916人,即当前“得到”App全部的总订阅数 。如果没有刷量的话,有1.5亿左右的流水的 。而“伯凡·日知录”的订阅人数是38334人,费用是199元/年,共计762.8万元 。这里面当然还有平台分成具体怎么分?知道的朋友可以评论 。
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四国大战”中,相比知乎live、分答,以及尚未出街的微信公众号付费版,“得到”App的现金流最为集中、耀眼,并且与自媒体之间形成双赢、稳固的利益联盟,但这不意味着这种商业模式无懈可击 。
4.“得到”App的软肋
罗振宇和申音等创办罗辑思维,申音的目标是做“明星+经纪人”的平台模式,批量生产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两人理念不同而散伙 。自媒体一旦羽翼丰满,是不愿意依附于平台的,他们要自己去玩,罗振宇就是先例 。正如申音所说:“明星与经纪人互相抛弃的现象很常见——如果明星不够努力,会被经纪人抛弃;如果明星太努力,会把经纪人抛弃!”
平台与自媒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联盟,当一旦自媒体在C端的粉丝积累的一定量级,自媒体“自立门户”单干,那是必然的事情!自媒体的“自”,就是独立实现粉丝与自我的闭环的意思 。
去年下半年罗辑思维发力“得到”,媒体人占了过半,这些人能写,有东西可分享,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也在做自媒体,做自媒体最需要的是——“粉丝”,吴伯凡就是其中一位 。通过“人格背书”实现粉丝勾兑甚至成交,是罗振宇做知识付费最大的杀手锏,李翔商业内参就是罗胖的朋友圈中的“市场样板” 。
但是,平台与自媒体明星之间的“内容重叠”几乎无法避免 。
举个例子,既然我是吴伯凡老师的粉丝,我为什么要去“得到”花那199元,我连他在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都没时间消化,花这个钱有何意义?!我花钱了,难道就可以加上吴伯凡老师的微信号了?然后告诉他,我付费了,我是真粉丝!
阿星一直认为,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增加社交连接深度,把粉丝与自媒体之间的弱关系,转化为社交的强关系 。这点个人注册的公众号的“赞赏”尤为突出,知乎的值乎也具有相似的逻辑 。
“得到”的内容并无差异化优势,基于我对自媒体的了解,天底下的自媒体这么想的:公众号是自己养的后花园,而专栏是别人家的 。伯凡日知录的专栏内容,大多装进“伯凡时间”的公众号里,并由团队在其他流量平台分发,这里不得不提去年手机百度转型做内容生态,用10亿扶持“百家号”原创内容,“伯凡时间”是百家号重点扶持对象,吴伯凡本人也担任“百度内容生态顾问” 。从这个路数来,吴伯凡更像做成“吴晓波频道”那样的自媒体,并不会满足栖息在“得到”里 。
推而广之,和菜头(公众号:槽边往事)、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樊登速读(公众号:樊登读书会)、5分钟商学院(公众号:刘润),以及最新加入的罗永浩(公众号:罗永浩),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的还有流量平台,并且更新甚勤,有的一日更数篇的,难道他们还有精力,写出另外一份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吗?
(得到专栏内容基本与入驻自媒体的公众号重叠)
“得到”不过是捡了微信公众号这一“不分类、不排序、不推荐、不运营的内容平台”的便宜,抢在微信官方之间做出了付费订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