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著作 吴伯凡的自媒体

1.对《冬吴相对论》的印象
《冬吴相对论》这一档节目,可能很多90后比较陌生,我大学时深夜抱着收音机听吴伯凡和梁冬老师聊商业,这两个男人“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的广播节目,是我最早的商学启蒙课 。
后来看《罗辑思维》视频,内容有些猎奇了些、也有些启发,但那种好感,很快会被他突兀地从桌子上拿起的一本书所冲淡 。与罗振宇说书不同,吴晓波喜欢聊自己与商业大佬的交集,以及考察的游历;他书桌子边总有支叫“巴九零”的生物插科打诨,分分钟想脱鞋拍上去 。

吴伯凡著作 吴伯凡的自媒体

文章插图
吴伯凡和梁冬在传播商业文化时的那种磊落,就像节目中的笑声,那么爽朗,广播这种“冷媒介”给予用户更多的想象空间,造就了《冬吴相对论》在我心中的特殊地位 。
作为传统媒介时代的标杆商业节目,免费的、非牟利的《冬吴相对论》比起买书的长视频,大玩特玩粉丝社群,更加单纯一些!
2.客串《罗辑思维》的吴伯凡
【吴伯凡著作 吴伯凡的自媒体】有回出差,百无聊赖的我在喜马拉雅下了几集《罗辑思维》 (不好意思,喜马拉雅这个App我只有在火车上才会下载它),意外地在罗辑思维中听到那个熟悉、性感的“男人的声音”,对,就是这个音色!罗胖陪产假让朋友代班,邀请了他称之为“大哥”、“大神级”的吴伯凡“帮忙”做一期节目 。
吴伯凡老师在那一期1个多小时的自由发挥里,没有让我失望!从“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中的“移动性”概念说起,讲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移动效率与其生存天性;从古希腊英雄柏修斯如何杀死蛇头怪,到电影《阿甘正传》中失重的羽毛;从“物理世界”与“比特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到以赛亚·柏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吴伯凡的知识贯通力有博雅之风 。
但这并非我要讲的重点,吴伯凡在讲座最后给罗辑思维的广大听众们透露了一个讯息:他正在写一门关于人类史与通讯史方面的书,而要了解这本书的更多动态,可以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 。我便是“路转粉”中的一员,不,应该是重新成为了吴伯凡老师的粉丝!
在今古传奇、商业大杂烩的罗辑思维之中,这一期算是启迪智慧的良心之作,而推荐粉丝关注也算是礼尚往来!为了证明这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特意在优酷上找到视频版的罗辑思维(第181期)的讲座,发现在节目最后、以及罗胖的总结时,屏幕上打上了“伯凡时间”的二维码贴片广告 。
这次客串让吴伯凡以媒体人身份从广播到网络视频平台,借助罗辑思维多元化的内容输出渠道,从“声音”展现到“真人脱口秀”,从与梁冬这对CP中脱离向个人的IP过渡 。他的粉丝已从小众的私塾的圈子导入“自媒体”平台,而罗辑思维很好的充当了“流量入口” 。
以内容交换粉丝的做法并不陌生,李善友创办 “混沌商学院”之初,也曾借道罗辑思维 。
3.得到专栏中“伯凡日知录”
2016年10月21日,作为罗振宇的“朋友圈”中知识精英,吴伯凡入驻得到App付费订阅专栏,罗辑思维团队的推荐语这样写道:“免费听了《冬吴相对论》6年,心中怀念这个节目2年 。我欠吴老师一张门票 。”
岁末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之中,除了安利“得到App”,罗振宇还想尽办法把和菜头、李笑来、李翔、吴军等付费订阅作者的语录,植入在大屏幕的PPT上,头像定格时,这些“专家”像课堂上得到老师表扬一样受宠若惊 。而吴伯凡作为这期演讲的策划人,镜头扫过他时,他神情自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