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到底该做什么

我们开始分析农业的时候,优先需要分析农民群体在种植环节中的痛点和需求点 。因为农民是推动整个农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承载了所有农产品从无到有的完整性工作 。在我们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户需求的同时,优先看到的时候各种业务的需求,需要便宜有保证的农资,需要资金金融的支持等,但是反观整个农民群体,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农民风险意识的强烈,和对抗风险所具有的手段的薄弱 。
农民为什么被称为“短视,既得利益,无契约精神”?
【互联网农业到底该做什么】我们能为农民做什么才能降低他们的风险意识?

互联网农业到底该做什么

文章插图
在土地流转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小农经济的种植方案需要科学化,如何为农民提供种植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的服务,并且切身的让农民感受带来的效果和实惠,那么相当于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盗门 。承载这个防盗门的则是农技服务 。
当前农资行业和农业金融行业这两个部分是农业互联网最直接可看到的需求点,我们也依据在各个地方的实际工作和调研,发现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观点 。
1、农资行业:农资作为农业耕种的基本生产资料,可分为:种子,农药,化肥三个大类,这三类农资产品保证了农业基本耕种所需的必需品 。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重点在做的农资电商,利于电商平台去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向 。
农资流通环节真的冗余和效率低下吗?
在当前农资行业里面,基本存在两到三级的流通渠道,有些偏远地域存在四级的流通渠道,每个级别的渠道均承担了相应的服务内容,才得以存在目前的市场环节中 。
如上图所示,农资行业中每个环节均以承担了相应的金融,物流,仓储等作用 。原有只提供信息服务的环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农资行业清洗,已经基本不存在,而且当前的传统行业流通效率之高,是超出其他行业认知的,例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县级经销商对当地的农户或乡镇级别经销商的掌握程度可以精细化到一个村里面一个屯(黑龙江村中包含屯)的某个种植大户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相邻上下游之间基本不存在 。在物流方面,传统物流分为:火运,汽运两种,火运由于受到铁路局统一管控和编排,物流效率相对平稳 。汽运在每个地域均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汽运车队,但倒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受到地域性距离的因素,能力一直无法得到较高的提升,并且最后一公里在当前农村环境中,有较多的过剩配送能力被浪费,尤其是家庭农户的交通工具基本可以每家每户都有一种交通工具存在,而这部分交通工具仅仅承载了部分家庭的工作生活需求 。
农资销售真的可以线性增加吗?
众所周知,农作物生长存在一定的周期,那么在其生长周期中对农资的需要也是分阶段,我们排除南北方差异,将全国农资销售周期整体来看,如下图所示:
经销商为了及时的,更好的给种植户提供农资,会在年前进行农资存储,主要的存储时期是10月到第二年的2月左右,这几个月是各个经销商进行大量存储农资的时期,同样也是农资生产企业的主要销售周期 。随着种植期的不断推进,经销商的库存不断被消化,进而完成了本地农资仓储的销售工作 。
农户由于种植期不断的需要农资进行耕种,不会提前进行大量的农资存储,农资的购买依据种植期的推进,持续购买农资,其购买源头绝大部分是当地就近的经销商,主要的购买时期集中在年后2月底至5月底,6月左右 。这几个月是主要的种植周期,也可以看出,经销商年前的农资仓储,在种植过程中不断被消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