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像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逐渐出现了 。十几年发展之后,线上的实体商品零售交易,已经占到了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个网站的淘宝,业务逻辑仍然是线下交易过程在线上的翻版——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淘宝相当于为品牌和经销商提供了一个品类齐全、可以无限延展的大型货架,还得决定哪些商品放在容易被看到的位置,哪些是能够引发冲动消费的广告位(从中诞生出的就是淘宝的两大核心广告产品“直通车”和“钻石展位”),以及,什么时候进行全场大促(“双11”和“618年中大促”都是) 。
2015年,天猫在“双11”期间加入了一台现场晚会 。而2016年的“双11晚会”冠名权已经拍出,价值上亿
这些从上至下的管理方式不仅只能维持短期效果,还把淘宝的“长尾”商品和店铺部分隐藏了起来,而对于千变万化的消费者需求,它也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推荐 。
如今淘宝的内容化改革,则完全改变了从上至下的模式,尽管用户还是在滑屏,但是淘宝创造了比以往更多的入口和专题化内容,“必有一款适合你”的思路加上社交化的运营,成功地延长了用户的停留时间 。
所以,8月11日,阿里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几个关于淘宝的数据被重点提出:
淘宝所有的月度活跃用户中,40% 的用户每天会至少打开一次淘宝;
而在这些每日活跃用户中,淘宝平均每天会被打开7次,日均浏览的店铺数超过18个;
购买商品前、可以向其他消费者提问的功能“问大家”,每天可以收获200万条用户问答;
一场名为“淘宝造物节”的线下活动,在手机淘宝自己的直播系统中,收获了超过1000万次观看、以及超过2亿个“赞” 。
最后一次被公布的季度交易额同比提升了24%,止住了增长乏力的趋势;与之相应,集团以广告收入为主的营收增长了59%、利润增长也有49% 。
对于阿里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以往做“来往”、做支付宝聊天的他们,在社交上一直找不到感觉,现在倒是因为商品和消费行为本身,以及对于热点的简单运营,而找到了可能是最合适的与用户互动的方法 。
这种热闹对于淘宝的影响,可能还会继续深入下去:如果消费者与淘宝的店主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关系,而是社交关系;如果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更强的关系,他们对于商品和平台的讨论变得更多、也更有建设性……到时候,这个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会变成什么样?
一些更坏的事也有可能发生:
每个希望淘宝上获得关注的商家,都会比以往更重视“内容运营”这件事 。这比购买一个广告位、或是设置一个更好的关键词要难多了,但它们的本质目的是一样的:将流量和关注度指向商品,最终卖出更多的东西 。
而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不可取消的推送、试图迎合所有人的庸俗话题、以及一些诡异的社交设置 。
你能忍受这一切吗?
本文"阿里为何不提GMV,改讲用户停留时间?"为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170786)
- 阿里20年会 阿里第一个十年
- 阿里国际站类目资质准入规则修订
- 阿里售前咨询好做吗?工作内容是什么?
- 阿里售前咨询怎么做?要学什么东西?
- 阿里影业2016年收入9.05亿元
- 阿里砸20亿美元向软银回购股票
- 新交规跟大车闯红灯究竟拍不拍 新交规跟大车闯红灯
- 那些被阿里巴巴创造或改变的优秀词汇
- 淘宝ceo张勇 淘宝总裁张建锋
- 阿里安 古希腊 希腊总理赞阿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