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当今社会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与发展意义 。因此,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下列旧史记载的孝友、义厚、忠烈人物简述如下:
韩思武,字守正,生于明代 。早岁业儒,奋志强学,喜谈名理游庠序,卓有声称,屡试有司不第 。性恬旷,不事生产,有田千亩,每岁入辄以周人急 。尤敦厚,不喜谈人过 。时邑博杜君为闾右所持,挺身为白其冤 。师儒义之以明经卒业太学,或劝之仕,曰吾少孤生平不忍离吾母,今老矣 。乃以五斗粟易膝下欢,坚不仕,躬课诸子萃善、取善相继登甲科宦绩俱显,无何一饮辄病,病且革抚诸子泣曰,吾孝以而太母故不以挂名仕籍,乃先朝露,而太母何事鞠子为幸,而在父善事太母,太母慰九京人慰矣,遂卒 。韩道扬,字伯名,号迪庵,明代 。事父以孝闻,父殁,事母色养备至 。兄弟八人,长俱扬不事生产,次即道扬 。又次为友扬、廷扬,皆成立矣 。而岳扬、公扬、卿扬、朝扬皆幼,有在提抱中者 。公议以长兄各抚弱弟一人,分典家政,各效所长 。而公总持其间,于是资产益饶,乃晋诸弟而勉之曰,吾家旧以儒显,今汝曹弗事诗书,何以大吾门,乃延师课 。公扬、卿扬等治举子业,而韩之文学隆起,已析产弟取其硗者,既而诸弟复请合爨如初,四十余年家无间言 。后伯氏家中落,为置亩食之,抚其孙茂松竟至殷富,盖加意大宗不遗余力焉 。尝以勤俭为训曰,,用当其可之,谓俭不失其时之,谓勤非徒节蔷劳苦也,传为名言 。后从弟大中丞取善,用不敷,即指万斛授之,其推同气之爱如此,后子孙各以次贵推原祖德,谓皆一门孝友之所贻云 。
韩茂材,字铭鼎,明监生,例赠修职佐郎,累举乡饮大宾 。性敦厚,与人无竞言,昆季友朋共处,饮必尽欢,有靖节遗风 。顺治初招抚部院王鳌永,檄请入幕,力辞不就 。曰,吾已决意恬退二十年矣,丰草长林以自适也 。耕读课子孙,日述选正格言为训 。孙维基(燿次子)以进士任令尹卒享其报焉 。尝捐粟五百石,钱八百千,以佐军兴城,赖以全则,甲申年事也 。
韩茂柯,字贯四,源次子,官监,考授弘文院中书舍人,转国史院掌典籍事,敕授徵仕郎,升山西潞安府同知,莅官清慎 。革去行户,自本籍千余里辇粟帛供用,讼无科罚,案无留牍,屡结大案,有神明之颂 。竟以劳瘁卒于官 。拥柩者二百余里,其得民心如此 。尝周人之急,以六百余金代偿友人夙负焉 。韩潚,明遥授上林苑署丞,倜傥慷慨,重然诺,好施予 。乙卯岁大?,捐粟千石以赈饥民,一时贤士大夫翕然推重,缔好订交惟恐后也 。
韩竞秀,明三科副榜,字千岩,赋性淳厚,读书制行务以古人为归 。中清顺治乙岁贡,授陕西西河知县,升江南淮安府河防同知 。河工诸弊皆清,释疑狱数十案,一时政称廉明 。归里结庐萌水之侧,教子躬为程督,子之甲登贤书 。
韩允大,字争征,清代 。事父母以孝闻,柝箸时自取其瘠者,而以膏腴者让诸弟 。晚年留心岐黄痘疹一科,更入越人三昧,岁首出白金市药备施岁终必尽,后至鬻产为之,四十年来未尝少倦 。顺治己亥岁贡,应选训导,以父母耋年不仕 。为人轩轩霞举,见义必为,闾左诮让者必赴允大直之人比之,王彦方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