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天猫、京东等定义为传统电商,他们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供应链,而这恰恰是拼多多们的劣势,即便是全品类铺开,与阿里京东们比,拼多多们的体量依然微不足道,那在供应链的拿货价格、回款周期、商品供应保障等话语权上自然处于下风 。
2、电商的难度和成本远非想象
电商一直是个重投入的行业 。且不说IT开发和维护、物流和服务等,光是流量获取就是个无底洞 。据艾瑞咨询数据,淘宝网每100元的流水中,其中33元变成了首页导流和搜索引擎优化的营销投入;因缺乏财力,90%传统商家难以获得导流机会,从而变成一座座僵尸空店 。而打着社交幌子的平台型电商们充其量比阿里卖家们多了张感情牌,但这并不值钱 。
3、社交的力量被过分期望
社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而不是社交 。可平台型社交电商们却常常高估了由社交链吸引过来的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 。尽管冲动消费和粉丝经济是社交属性带来的红利, 但在实际购物中,用户还是会货比三家 。社交最大的作用是触达,而不是转化 。
所以后来者单纯依靠移动社交就想再造一个阿里真心难,何况阿里京东们自己也在移动社交上卯足了劲 。
为什么老老实实做工具+服务才可能推倒阿里
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做“工具+服务”才是出路?事实上除了开头提到的那三家第三方服务商,辣妈帮从去年开始就把电商业务转接给第三方,即开放接入端口,允许品牌入驻,将平台化身为流量提供者 。简单的说,辣妈帮也是逐步从自营转向靠当房东卖流量卖服务挣钱 。从现在看,在阿里京东笼罩下的电商世界,专注于“工具+服务”的挑战者更有主动权,理由也有四:
1、场景化替代价格战
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都是在价格上大做文章,价格战也是此起彼伏,这时候服务质量趋于接近,价格就“逆袭”成为最敏感的影响因子 。同时传统电商充当着分销渠道的角色,解决的是去哪买的问题 。而专注于“工具+服务”模式的平台则是帮助用户解决买什么以及买了后怎么用等问题,是在设计虚拟的消费场景,这个场景下熟人和分享是关键点,信任货币是流通工具,“红人”/KOL/明星是传播节点,转化在半熟泛社交下完成(想想微商和罗辑思维的卖月饼) 。他们塑造的是情境化社交,基于不同的场景先有社交行为再有交易行为,这个场景可以是基于时间,地点,对象,职业等等,所以母婴、女装、校园、聚餐、旅游等等都被他们赋予新的职能 。
但他们又不直接参与交易,就如罗辑思维背靠的有赞,浪莎、万达集团入驻的点点客、人人电商,他们提供的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微商城工具,以及如人人电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不仅为人人店、到店等工具的落地提供运营指导、案例、实战培训,更以社交电商这个行业为中心,提供最新资讯、方法论,甚至移动营销工具培训,运营实操,干货案例等专业、科学和系统化的培训 。他们“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不参与也就意味着交易自由,自身风险降低,而在价格战问题上,他们用个性化、场景化去替代 。
2、流量资产积累取代流量竞价
电商的永恒话题是流量 。传统平台型电商就是聚合型的流量中心,商家只能挤破脑袋抢流量 。虽然流量相对精准但成本却非常高,而且还要面对用户多家比价,最后的结果是多数电商陷入卖货难,转化率低,利润更低的困境 。据悉淘宝卖家55%-60%不挣钱,30%勉强维持生计,真正挣到钱的只有3%左右 。平台型社交电商和垂直电商也多是因为这个不堪重负 。
只做“工具+服务”的平台则避开这个麻烦,他们搭建的是平台,并不用为流量操心,但如果涉及到流量,又能塑造出新的竞争力,比如人人电商在提出“流量资产”概念外,还专门建立了商学院来传授知识,通过在线课程、魔训营、游学、沙龙分享会等模式,鼓励商家分享 。再结合人人电商具有的多种功能和工具帮助商家沉淀流量资产,将资产裂化、放大,再加上大数据匹配、运营培训、口碑资金的督促和刺激,来帮助中小商户完成建立流量资产,获得高转化率 。
- 电商产业园如何升级为“互联网小镇”
- 跨境电商可以是个体户吗?个体户怎么交税?
- 菲律宾跨境电商什么好卖?热销品类有这5个!
- 全球电商规模达25万亿美元
- 关于中国的跨境电商趋势
- 激励狼性团队的口号 电商团队狼性口号
- 五种电商模式 男性电商的三种模式
- 沃尔玛移动支付应用已于美上市了
- 如何突破生鲜电商的瓶颈
- 三分钟学会52个电商专业名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