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河姆渡出土器物上的金乌负日图案
上古先民在观测太阳时一定发现 , 每天的太阳 , 都在天空中“划过”一条“轨道” 。“春分、秋分”的太阳轨道居中 。而“夏至”的太阳轨道最靠北 , “冬至”的太阳轨道最靠南 。一年中的太阳轨道 , 在天空中形成了一条“光带” 。一年中的365又1/4天的太阳 , 都在这条“光道”中有秩序地运行 。
古人称这条“光带”叫“黄道” , 又叫“光道” 。《汉书》中有精确的描述 。
从出土器物上 , 对太阳升落的起始点附近的恒星群即“参宿”和“商宿”的体现来看 , 大约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 , 古人已经形成了“黄道”或称“光道”的认知 。
古人在“二分二至”和“二启二闭”基础上 ,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变化 , 进一步细分 , 便可得出“二十四节气”的结论 。
具体来说 , 有两个办法 , 一是 , 将“二分二至”和“二启二闭”进一步“三分” , 每个节点 , 就是一个节气 。二是 , 按照一年365又1/4天 , 划分为365又1/4度 , 太阳在“黄道”上“日行一度” , 平均15天 , 便是一个节气 。

文章插图
《淮南子·天文训》说:“日行一度 , 十五日为一节 , 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
古人将余下的5日 , 分别安排在“立春、立夏、夏至、立秋、立冬”之前 , 称“废日” 。
由此说 , “二十四节气” , 实质上 , 就是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点位” , 完全是“阳历” , 而与月亮运行毫无关系 。
现在所知 , 最全记录“二十四节气”的 , 是西汉初的《淮南子》 。但是 , 更早的《逸周书》已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中外学者一致赞同 , 可能在春秋战国之前 , “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形成了 。
要说的是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创造 , 2016年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还要说的是 , 有人认为 ,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不够准确 , 是后来的洋人传教士精确化的 , 这是一种无知的谬论 。

文章插图
说回到“谷雨” 。
二、“二十四节气”如果分类的话 ,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 , 反映季节变化的 , 如前面说到的“二分二至”和“二启二闭” 。
第二种 , 反映气候特征的 , 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
第三种 , 反映降水特点的 , 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与此相关的 , 还有“白露”“寒露”“霜降” , 既反映降水又与气候特征有关 。
第四种 , 反映动植物“物候”的 , 如“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 。

文章插图
“谷雨” , 主要反映降水 , 但又与植物生长有关 。
以上特点 , 充分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 , 也蕴含着原始“物候”历法的特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