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狡兔三窟古文诗词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人们耳熟能详的“狡兔三窟”的故事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只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今为君凿二窟” 。
故事简要是:一窟,冯瑗替孟尝君买义,为他日后失宠找退路 。二窟,说服梁惠王来请孟尝君,以提高他的威望 。三窟,将齐国的祭祀器分到他的封地,使之进可攻退可守 。说的是古代官僚政客们为官狡诈、八面玲珑,皆为自己预先设计好退路,使之柔韧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

常用的狡兔三窟古文诗词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文章插图
经过研判,本人拙见是野兔子有很多的窝,而且是一个窝会有几个出口,以备不测,防范入侵之敌 。而且狡猾的兔子不吃窝边之草,其目的是掩人耳目,让那些虎视眈眈的来犯之敌看不见自己的洞穴所在 。

常用的狡兔三窟古文诗词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现代人在演绎“狡兔三窟”之法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今官场个别腐败之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为保官位,阳奉阴违,暗度陈仓,为掩盖不义之财,绞尽脑汁,分散、转移财产,而平时不敢显山露水,佯装正人君子,可惜兮兮,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之结局非狡兔三窟所能应验 。
在日常生活之中,本人虽崇尚柔韧有余、张驰有度之人,但绝不与心怀诡计、玩弄手段之人为友为谋 。但在生活中,这种人却大有人在,而且是“狡兔三窟”,伪装好的也会“不吃窝边之草”,有时会迷惑你的双眼 。但这种人往往会经常与谎言为伴,岂不知,一个谎言乃需十个慌言去遮掩,你总会有机会识别他的其中之一 。伪装者最终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狡兔三窟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典源】《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在焚烧债券,为孟尝君(名田文)收买了薛地的民心后,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只营一窟,须“复凿二窟”于是,冯先到梁国,劝惠王聘孟尝君,惠王派显使答应给孟尝君黄金千金和最上等的官位;冯还告诫孟尝君不受梁聘,因齐必将重新起用 。
果然,齐国在听说梁国欲聘孟尝君后,君臣恐惧,赶忙派太傅送来黄金千斤等,齐王还亲自写信致歉,要重新重用孟尝君,冯又告诫孟尝君,须“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目的达到后,冯对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史记·孟尝君列传》亦载此事 。
又《晋书·王衍传》载:王衍,字夷甫,身居宰辅,以二弟分领荆州、青州 。王对二弟说:你二人在外,我留在此,足以为三窟 。此亦用为典 。
【常用的狡兔三窟古文诗词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释义】冯谖等以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作比,极力谋营藏身避祸之处 。后遂以“狡兔三窟、孟尝三窟、冯谖三窟、夷甫三窟、兔藏三窟、营三窟、营窟、兔三窟、三窟、狡兔三穴、狡兔多穴、狡穴、三穴”等写避祸求福、藏身安处,有多种应急的能力 。
【狡兔三窟】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妻)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 。”

常用的狡兔三窟古文诗词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文章插图
【孟尝三窟】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诗:“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
【冯谖三窟】吴质《答东阿王书》:“深蒙薛公折节之礼,而无冯谣三窟之效 。”
【夷甫三窟】苏轼《用和人求笔迹韵寄莘老》:“君不见夷甫开三窟,不如长康号痴绝 。”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正令夷甫开三窟,猎以我道皆成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