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能让我们收获什么 读书的用处是什么( 二 )


文章插图
怪不得那么多孩子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科学家 。相比之下,我们历史学专业这些整天研究故事的人,讲故事的能力反倒不行 。
想当年我也是抱着踏上发现之旅的心态选择的历史专业,还白瞎了20多分高考分数 。然而我进了这专业才发现,历史学跟科学区别巨大 。
首先就是这个专业的学科细分就有问题:他们用国别和朝代来划分研究领域 。人家物理是按照力、热、光、电、磁来划分,这是按照专题,而不是按照中国的物理和马达加斯加的物理,也不是按照地球的物理学和太阳的物理学 。物理学家用万有引力、引力波这些概念能解释全宇宙的规律 。
换言之,不管在力热光电磁任何一个领域,科学家追求的是普遍规律,这些规律都是unshakable, universal的 。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规律,在2亿光年之外的天琴座NGC6745星系上也适用 。
而如果你把研究领域分成中国的物理和马达加斯加的物理,还怎么发现普遍规律?
这就像前段时间有人建议:「易经课里为什么要讲那些外国的例子?中国的例子不够你用吗?」我就回答:易经是研究普遍现象和规律的,关键在于例子是不是有助于理解这个现象,而不是分成中国和美国的 。
类似的还有很多网络大V喜欢拿A股和美股对比,夸一个损一个 。我也觉得挺好笑的 。投资有成长风格、价值风格和周期 。在某个时段,某一风格在全球都是一起涨跌的 。就像今年,中概股表现不佳,那美国的互联网大厂也吃土呀 。美联储加息就会对成长风格有压制,中国的坤坤们挨骂,美国木头姐的方舟基金也挨骂 。巴菲特在香港投资中石油的时候,雪佛龙、壳牌这些外国石油公司的股价也在涨呀 。那一年刚好是大宗商品景气周期,投资哪里都一样 。这就是普遍规律的威力 。
二、我们读文学,欣赏艺术的时候也是如此 。
有古典派、先锋派、意识流、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每一种流派和风格都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智力巅峰体验 。莫奈是法国人还是乌克兰人重要吗?梵高是荷兰画家还是印尼画家重要吗?
形象一点说,寻求普遍规律的进程好比一棵树,一代一代的人从树干到树枝到树叶不断伸展开来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总是好看:大家都知道这棵树长到哪里了,他们知道自己在为这棵树作出什么贡献 。
而如果你把领域按照朝代、国别来划分,你永远都积累不出这样的知识树,大家都是瞎驴拉磨,走到哪里算哪里 。到后来就变成了埋首故纸堆整理档案,美其名曰给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基础资料 。真是天大的笑话 。

通过读书能让我们收获什么 读书的用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当然,历史学也不都是这样 。比如有一些美国学者写的中国历史,他们也试图在寻找这种规律,我们先甭管这规律对不对,规律和假说本来就是要被不断证伪和推翻的 。不管怎么说,人家至少在寻找,而不是把档案库里的档案整理一通,告诉你:针工局、衣帽局是长成这样的,每年出纳是这样的,每届管事的人都叫什么……
比如20年前那本《叫魂》,至今还没有被超越(当然,现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也堕落得不行,也放弃寻找规律,开始倒腾鸡零狗碎了) 。
更无聊的是我硕士期间做的那种研究,研究某个人的思想,这更是毫无意义 。我想像法拉第一样研究电磁,而不是给法拉第写本传记 。
想明白之后我就留下一篇史学理论的论文,然后跑了 。
落荒而逃 。
……
这一转眼十年过去了 。由于不再被那套规则束缚,自己按照需求来读书,反倒慢慢积累起了自己读历史的判断和读法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我喜欢读的那些部分,往往还是在学术圈里被嫌弃的部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