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多少呢 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小知识( 二 )


话说回来,在没有掌握更多关于地球公转相关天文知识的古代,是怎么确定每个节气的时间点的呢,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到了《太初历》中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的是土圭(tǔ guī)测日影(立竿见影)的方法来确定冬至日 。

你了解多少呢 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小知识

文章插图
就是在地上立一根杆子,通过测量影子的长短确定冬至日,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位冬至,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位夏至,找到冬至日之后,再按照每过15-16天一个节气的方法定出其他节气,这种方法叫平节气,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近日点进动现象,误差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 。
后来在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的新历法《崇祯历书》(未颁布明灭亡)的基础上,由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加以删改并压缩后进呈清政府,并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在这部历法中,节气的规定改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过15度角规定为一个节气,这种方法叫定节气 。在冬天地球离太阳近,公转速度快,所以两个节气间隔时间比较短,在夏天,地球里太阳距离远,公转速度慢,两个节气时间间隔比较长 。总之二十四节气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极高成就 。
在上述描述中涉及到几个干货知识点,也是孩子发问时多会问的几个问题,单独总结如下:
知识点拓展1:三九、三伏天 。二十四节气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落在了三伏里,三伏是指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总共三十天 。而节气中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落在了三九天里 。三九天是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 。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
关于数九也有一篇数九歌诗文,也是小学一篇语文课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形容天气由凉转寒,再逐渐回温的一个过程 。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即夏至第三个庚日起数伏,冬至开始每逢壬日数九,这里的“庚日”和“壬日”都是天干地支纪日法,可以参见我上一篇文章的详细介绍 。自古以来,老祖宗就教育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因为三九和三伏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数九寒冬与炎炎夏日锻炼,不仅强健体魄,还锻炼人们不惧严寒、不畏酷暑的坚强意志 。
知识点拓展2:廿字 读[niàn],是二十的意思,在节气歌中为了句子工整对称,用廿一代替了二十一,用廿三代表了二十三,二十四节气也有廿四节气的写法 。
知识点拓展3:日晷(guǐ)字面意思为太阳的影子,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

你了解多少呢 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小知识

文章插图
日晷由石制圆盘和铜制指针组成,铜制指针叫做“晷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并指向北极星方向,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在它的正反两面又刻有12个格子,每个格子代表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小时,利用太阳照射在日晷上,晷针的影子变化来指示时间 。日晷根据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