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至死都是少年 贯穿李白的一生经历的七首诗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浪漫,他的豪放,都是骨子里头的 。他的诗,都是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就像他的诗里写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的一生,其实都想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成就,就像他最敬佩的东山谢安石一样 。看看他贯穿一生的七首诗,我要把一句网络流行语,“这个男人至死都是少年”,送给他和他的那个时代 。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二十来岁的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全诗为: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李白至死都是少年 贯穿李白的一生经历的七首诗

文章插图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我就像大鹏一样,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这是李白作为青年人的呐喊,想象自己一定会像大鹏一样,站在一个常人遥不可及的高度 。事实上,诗仙做到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李白都站在了最高的那一层!
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也是震天呐喊,告诉人们,不可轻视少年,要敬畏后生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世界终究是后生的,就像毛主席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
青年李白的呐喊,穿越了上千年,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秋,当时李白应邀至嵩山元丹丘隐居之处,岑勋当时也在那里,三人置酒高会,席间李白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
这一年,李白三十多岁了,一路过来,十多年的坎坷人生,政治上毫无进展,但这并没有打击到他的信心,他依然对未来信心满满,充满了豪情壮志的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的地方;即使散尽一身的黄金,也还会再得到 。这句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鼓励他们蔑视困难,轻视财富,全身心的去创建一番事业 。
在这首诗里,诗仙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年轻人,就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该奋斗的时候要奋斗,该享受的时候要享受,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平庸一生 。
3.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 。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名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激情洋溢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