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新谈风水 张重为的风水水平如何( 三 )


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划分了甘肃古塔的发展阶段 。甘肃现存约350处古塔与塔址,大多数有明确的纪年或可以推知的准确建造时间及历史沿革,为甘肃古塔研究尤其是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依据调查和已有的研究资料,我们将甘肃古塔发展过程划分为十六国时期、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五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古塔的基本特征 。梁思成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从建筑史角度研究了中国佛塔,他把以砖石为主的中国佛塔发展史划分为三大时期即古拙时期、繁丽时期、杂变时期,但是这种划分并不符合甘肃的实际 。事实上,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就存在不少塔,目前发现的北凉石造像塔、西秦石窟壁绘佛塔说明甘肃的确存在早于“古拙时期”的塔,这些塔具有从天竺或西域窣堵波向中国塔过渡的特征,应当划分为一个阶段即“初兴时期” 。所谓“古拙时期”大体在公元500~900年间,相当于北魏至唐代,这一阶段过长,北朝的分裂局面与隋唐一统形势自然不同,北朝属佛塔“发展时期”,隋唐却是佛塔“转折时期”,差别非常明显,故应分为两个时期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甘肃古塔类别特别复杂,有些类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五个阶段的大分期也不尽一致 。在此以土塔为例说明 。土塔由于取材简单易行,在河西应该普遍存在而且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坚固性差而不易保存,现存较少,因而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研究 。为此,我们特意对甘肃土塔进行了分期,基本划分为五期:第一期兼跨十六国、北朝、隋唐三大时期,为土塔古典期 。而在五代宋元这一大时期由于变化急剧,又划分了三期,五代至北宋初期即第二期为土塔发展期,西夏时期即第三期为土塔剧变期,元代即第四期为土塔兴盛期 。第五期即明清至民国时期,为土塔繁丽期 。
二是纠正了个别塔址以前归入烽燧类的错误 。河西地区部分早期、中期的土塔,长期受自然因素影响而坍塌成土丘状,外形与烽燧残貌特别近似,不易分辨,进而导致归类之误 。张掖黑水国遗址区的西城驿土塔在1978年文物普查中列入烽燧类 。1996~1997年吴正科同志多次调查,发现其为土坯砌筑,与河西夯土版筑的烽燧明显有别,据其形制结构、现场采集标本,并结合文献记载和村民口述确定为西城驿寺院遗址中的佛塔 。敦煌三危山旱峡沟南口佛塔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定为烽燧,于1992年以“旱峡沟南口烽燧”的名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吴荣国等同志现场采集、发掘到矿物颜料的北魏彩绘佛像残块,发现这是一处土坯砌筑的建筑,其内壁有彩绘,分析可能是“一座北魏时期的佛塔或佛堂遗址”,纠正了以前所谓“唐代烽燧遗址”的错误认识 。我们参考曾采集到唐代灰陶片的资料,初步分析应属北魏至唐代的土塔遗址 。瓜州东千佛洞东崖、西崖顶部的4座土塔,均因损毁严重呈圆形土堆,曾被许多人视为烽燧残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县普查小组拨开表层浮土,发现均以长34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的土坯砌筑,其中1号、2号、4号的下部不仅表面有垩白痕迹,而且明显是平面呈十字折角形的束腰须弥式塔座,因此结合东千佛洞西夏及元代遗存分析,它们应为西夏至元代的土塔 。当然,在河西地区,还有不少早期和中期的土塔可能混在烽燧类或其他类遗址中,有待进一步确认 。
三是更正了部分塔名 。佛塔一般为寺院的组成部分,具体的塔与具体的寺院存在依附关系,塔名构成的规律一般是“寺名+塔” 。有的佛塔在第一、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由于资料的缺乏,所在的寺院沿革不详或失名,调查者只能以“具体地名+塔(址)”的方法来取名 。随着新资料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有的塔名逐渐明晰了,就有正名的必要了 。如宁县凝寿寺塔、平凉延恩寺塔在1981年分别以“政平砖塔”、“宝塔”的名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分别更名为“凝寿寺塔”、“延恩寺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