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留题风水宝地 湛江郑氏风水宝地在哪里( 二 )


十八条巷和十几座祠堂
漫步中,同事指着古闸门的遗址告诉我,鲲江村原有六座闸门,但因年代久远,有的被拆除,有的失修毁掉了,如今已看不到老闸门的痕迹 。不过,我倒看到三座新建的牌坊式寨门,东、西、南各一座,皆用金字大书“鲲江乡”,配以金字楹联,十分醒目 。
该村的建筑格局比较奇特,全村由十八条直巷组成,且巷巷相通 。据说这种建筑格局便于防盗,邻里之间也方便相互照顾 。
我们撑着伞,穿梭在一条条笔直的小巷,仿佛闻到岁月的味道 。那些年久失修的门楼、房屋,有的已经倒塌,或长满杂草 。经历几百年沧桑的直巷,如今已显老态,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
我发现,村里相隔不远就有一座祠堂 。同事说,有句俗话:“东凤宫巾沟祠堂”,指的就是鲲江祠堂之多,是附近其他乡里所无法比拟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鲲江村约有19座祠堂,其中最早建成的是位于祠堂头的郑氏家庙(大宗祠),最迟建成的是祠堂后的敬祖公祠 。
我们快步来到村头,远远看见郑氏大宗祠就在眼前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它作为郑氏家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
走近一看,但见“郑氏家庙”四个大字,浮刻在门楣花岗岩石板上 。门楼外的金字对联特别醒目:上联是“太史家声远”,下联是“尚书世泽长” 。据说,家庙,是古时候有官爵者建立以奉祀其先人的祠堂 。古时,普通老百姓建的只能称“宗祠” 。不过鲲江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如今都把这个“家庙”俗称为“大宗祠” 。
大宗祠为三进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堂势巍峨宽敞,这在潮安境内的祠堂中屈指可数 。
郑氏大宗祠背后故事多
跨进祠堂,只见厚重的木门上彩绘的门神高大威武,气势不凡 。门斗内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其乐融融 。
走进天井,在祠堂前庭东侧,一块石碑上泐载朝廷敕赠郑崇父母爵号文字,下有石赑屃驮载 。
来到后厅,只见里面已经坐满了村里的高寿前辈,村里目前较为年长的92岁老人郑少思,还专程从汕头赶过来,目的就是要同其他老人一道,跟我讲述这里的故事 。
据郑少思老人介绍,郑氏家庙建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 。主持建庙的人,是该村第五世祖郑崇 。郑崇是潮州名人,明洪熙元年(1425)典试第一,初授大理寺评事,后擢升太仆寺丞,尔后特升两浙都运使盐运同知 。晚年辞官归里,寓居潮州城 。其后裔子孙部分留乡,部分居于潮州城内郑厝巷和城郊福沟村等地 。
郑崇任大理寺评事期间,适逢藩王朱权在南昌倚势鱼肉百姓,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郑崇奉钦差勘理,日夜兼程,微服私访,不避权贵,据实上疏,把藩虐扳倒 。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立庙奉祀 。由于办案得力,受到朝廷嘉奖,推恩敕赠其已故父母爵号,并恩准其回乡建庙祭祀 。祠外东侧另建花岗岩石碑亭一座,碑上泐载朝廷敕赠其父母爵号文字,下有石石赑屃驮载 。
郑少思说,遗憾的是该亭后来被拆毁,碑被移置于祠庙前庭这里 。
对于祠堂前这幅“太史家声远,尚书世泽长”的对联 。郑少思解释说,太史和尚书是指古时鲲江郑氏的两位高官 。一是丰顺九河乡郑家兰,清嘉庆13年戊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旧称翰林为太史;另一是揭阳山美乡郑大进,清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累官至直隶总督,加授荣禄大夫,晋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等衔 。按清制,光禄大夫为从一品 。在封建社会,郑大进是潮人官阶最高的一位了 。祠庙中厅挂有“宫傅尚书”字样大型牌匾,是一位亲王为郑大进立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