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令人啼笑皆非的避忌弄欠好是要掉脑壳的
避忌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征象。避忌,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制止直接说出或写出。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忌的一条总原则。
避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禁忌。在封建社会,庶人避贤人讳、臣民避皇上讳、国民避官员讳、子女避怙恃讳等,俨然一套森严的避忌制度。这种避忌,有时为害甚巨,如文字狱,动辄以文字罪人;有时也令人喷饭,闹出不少笑话。俗话说“只许州官纵火,不许国民点灯”,就是一例。某州太守田登划定,在他治下的人们都要避忌其名字,谁误犯了,他就很生气,许多吏卒因此挨了板子。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灯”(谐音“登”)改叫“火”。此州有个老例,正月十五摆花灯,允许民众进城旁观,那年,街上便张贴布告说:“本州遵照老例,纵火三日。”国民看到后,手忙脚乱,以为要纵火三天,纷纷逃走。(宋·陆游《老学庵条记》卷五)
在中国人的习俗中,鲤鱼有许多寓意,好比授室迎亲时,聘礼中要有鲤鱼;过年的家宴中,一定要有一道红烧鲤鱼;上梁、生子、做寿时宴客,也一定要有鲤鱼。这样既有“礼(鲤)”,又有“余(鱼)”,是个好彩头。然而,唐朝时,律律例定禁食鲤鱼,若捕到鲤鱼,就要立刻放生,否则打六十大板。由于,唐朝天子姓李,“吃鲤”就是“吃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南宋谏官钱良臣有个儿子喜欢念书,每次念书见有“良臣”二字,因避忌其爹的名字,就改读为“爹爹”。一次,读《孟子》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便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谈。(元·仇远《稗史》)
有个学生在私塾里念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学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若干个爹啊?“
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若干,程延回覆:“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震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以是帝王的避忌尤其要小心,弄欠好是要掉脑壳的。后赵天子石虎,讳“虎”为“王猛”;唐代农民军将领朱全忠,讳“钟”为“大圣铜”;唐代监察御史杨虞卿,讳“鱼”为“水花羊”。诸云云类,巧言文过,令人啼笑皆非。
有云云多的避忌,昔人一样平常接纳以下方式避忌字
1用同义字或义近字取代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忌“正”,因此,用“端”取代“正”。好比,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取代“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忌“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2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取代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史记》作,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取代“玄”,以“煜”取代“烨”。
3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 昔人有云 “肚脐原本无罪而脐下三寸有罪”
- 有史以来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十辆警车 世界警车排行前十名
- 世界自然景观有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16处自然景观盘点
- 心死了绝望到令人揪心的是伤感网名
- 食用核桃的禁忌 饮酒食核桃令人咯血
- 处置婆媳关系的名言(昔人是若那边理的呢)
- 令人忧伤的青春错过的爱情签名
- 心情颓废的句子令人心痛
- 痛彻心扉的关于爱情的伤感说说 令人心疼的爱情说说
- 令人感动的表白个性签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