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宅风水天马山 风水天马山为案山吉凶( 二 )


12
福德灣
村落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 。
早在宋末,发现明矾矿,开始成村 。村中有不少炼矾遗址,现存清末民初民居60座,均砖木石构造,建筑活泼、朴素自然,与地形结合紧密,村落格局保存完整 。


13
公盂村
公盂村旧名贡盂,最早有记载是在明代 。
四面奇峰环绕,梯田层层叠叠,老村散落其中 。这现只有15户人家居住,徒步2小时才能到 。这里不通公路,部分路段没有手机信号 。原始的泥路和石阶,是上山唯一的一条路 。正因如此,这里保存着最原始的风貌,以及最为可贵的宁静 。


14
高遷村
高迁建于元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四合院式的建筑一个连着一个,白墙黛瓦,窄窄的弄堂宅院、门堂,巷道深深,很有江南的韵致 。在门堂里、窗棂上随处可见的雕刻,做工十分精细,或古拙、或飘逸、或简、或繁复,无一不恰到好处 。


15
根坑石寨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云和建县之前就有人居住 。走进石寨的小巷,一堵堵石墙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 。卵石砌成的村道,弯弯曲曲消失在小巷深处 。石寨有一条地下暗河,并在地表上形成了两口泉井,泉水清澈,常年不竭,掬水而饮,如嚼冰雪 。


16
管山村
隋朝时,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来此传经,后人为纪念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俗称“管山” 。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 。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 。


17
黃檀硐村
村子800年历史,四面环山,除东南西北四处寨门外,别无路径出入 。一旦发生战乱,这里易守难攻,也因此大量的明清建筑得以保存 。村口的古关隘,古石刻,古山道,山石墙、驳岸、房屋及跨溪小桥等就地取材,极少修饰,无程式化和脂粉气,淳厚自然 。


18
河陽古民居
至今留存着1500余间明清古屋、15座古祠堂、6座古庙宇、一座清代大桥……虽无徽州明清建筑气派,但胜在原汁原味:马头墙巍峨高耸,诗词壁画比比皆是,青砖黑瓦的明清小院屋墙斑驳 。


19
黃林村
清代古村落,村庄依山就势,现存晚清建筑近百间 。背山面水,环境清幽,风光古朴,黄林三条岭,条条通天顶 。过去的黄林,与外界几乎隔绝,像是世外桃源 。


20
胡氏大院
始建于明天顺年间 。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以三和院为平面布局,规模庞大、做工精致,江南少有,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 。


21
花崗漁村
门前大海屋后青山慢悠悠 。
渔村有150年历史,位于五岛沿线中部,四面环海,岙口众多,景观优美 。两百多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石头房,显得古朴典雅,充满浓厚海岛渔村村落的气息 。


22
暨家寨
始建于明末清初,迄今近400年历史 。依山而建,面水而居,整个村子建在山顶小盆地上,下临绝壁,只有一条山路出入,地势十分险要 。


23
庫村
有记载的开村历史已有1200多年 。古村布局沿袭唐宋特色,村中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律是用鹅卵石铺设,路的两侧也是一律的卵石墙 。有的卵石墙因为常年雨淋,表面呈色黑色,但大部分还能保持原色,不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月,略有剥落,更显些许沧桑 。


24
考坑村
建于1488年,迄今500余历史 。座落300多米海拔高山上古屋都是用不规则的溪石砌成 。鹅卵石砌筑的街巷纵横交错,和石头房相互映衬,自然怡人 。石木混搭的房舍不仅外形古朴,内里也保留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老人健康长寿,有“长寿村”之美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