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本地姜留题风水宝地 北流六麻镇风水留题地图


有朋友提了几个问题:请问老街,那个平水韵的韵部是怎么看的?能不能写一篇关于读懂韵书的文章?对了,还有中华新韵,词林正韵 。如何用平水韵写近体诗?
题主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关于中华新韵、平水韵、词林正韵我以前简单说过,我以自己的体会说一下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使用,一家之言必有偏颇,诗友若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
如果只想了解怎么使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略过 。
平水韵是宋朝人编写的韵书,在前人韵书基础上传承而来,因此我们会看到唐诗甚至魏晋时的诗竟然也符合平水韵 。例如昨天文章《》中引用的西晋张华五言诗:
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 。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 。
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斜 。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 。节选自张华《轻薄篇》
这一段西晋诗人的作品,押韵完全符合宋朝平水韵的【六麻】:花、哗、斜、霞 。
又如唐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完全符合平水韵的【九青】: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唐朝以前作诗基本依照口语,虽然有过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都是私人著作没有成为诗人的准则 。隋朝陆法言编制了《切韵》,到唐朝孙愐改编成《唐韵》(206个韵部),几乎成了官方用书,科举考试诗赋押韵用此作为标准,所以诗人们必须接受 。
宋朝又根据前朝韵书编撰了《广韵》(206个韵部)、《集韵》,后来在这些韵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编,最后形成了106个韵部的《平水韵》 。平水韵的由来有两种说法,这里就不介绍了 。以后的元明清也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一直到今天 。

北流本地姜留题风水宝地 北流六麻镇风水留题地图

文章插图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记载了平水韵韵部与唐韵韵部的对比:

北流本地姜留题风水宝地 北流六麻镇风水留题地图

文章插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平水韵的【九青】和唐韵的【青】部没有太多变化,平水韵的【六麻】也基本继承了唐韵的【麻】部 。所以我们会看到上面西晋张华和唐朝钱起的两首诗,竟然符合千百年后的宋朝平水韵韵部 。
也有更多的唐韵韵部被合并成了平水韵的一个韵部,例如【支、脂、之】在唐韵里是可以“同用”的三个不同韵部,平水韵【四支】合并了唐韵的【支、脂、之】 。同理,唐韵里的【庚、耕、清】可以“同用”,平水韵把这3个韵部合并成了一个【八庚】 。
【北流本地姜留题风水宝地 北流六麻镇风水留题地图】唐韵的“同用”是指符合近体诗(格律诗)的要求,不认为是“出律” 。例如【支、脂、之】的“同用”,唐诗人贯休《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
注意:这种唐韵【支、脂、之】的“同用” ,不是平水韵的“邻韵通押” 。在平水韵中【支、脂、之】合并成了【四支】成了同一个韵部,平水韵的【四支】邻韵是指“四支、五微、八齐”互为邻韵 。

北流本地姜留题风水宝地 北流六麻镇风水留题地图

文章插图

平水韵分106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大部分 。旧体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非格律诗)平、上、去、入四声都可以押韵 。近体诗除了首句可以用邻韵外,必须押同一个韵部;古体诗通篇可以用邻韵(也可以换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