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伤寒论》中细辛用法:
(1)里虚寒饮太阴病:见于里虚寒饮引起的咳逆、喘满、胃腹痛、四逆等症,常配伍干姜、茯苓、半夏、五味子等,如赤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
(2)外邪里饮太阳太阴合病:见于头痛、鼻塞、肾痛、寒热、关节疼痛等症,常配伍麻黄、桂枝、生姜等,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
(3)外邪里饮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见于咳逆喘满、头痛、身痛等症,常配伍麻黄、半夏、石膏、黄芩、五味子等,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等 。
(4)上热下寒挟瘀阳明太阴合病:见于胁下偏痛、咳逆上热者,常配伍附子、干姜、大黄等,如大黄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等 。
(5)上热下寒厥阴病:见于口干、四逆、胃腹痛、大便溏泄、四肢沉重、恶风寒、身痛等症,常配伍黄芩、黄连、干姜、附子、桂枝等,如乌梅丸、候氏黑散等 。
三、细辛的用法用量:
细辛多入煎剂,少入丸散,特别入散剂当慎之又慎(细辛未经煎煮,毒气未散,切不可乱服散剂) 。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甚至有医家用至几十克以上者,也未有明显中毒现象 。因此,古语“细辛不过钱”之说,实不可轻信 。煎煮方法而言,亦有多种,有正常煎煮者;也有(如朱良春)认为先煎能更安全者;还有(如李可)认为细辛入药当后下者,因其细辛辛散,煎煮时间过长则减弱药力 。作者认为,李可经验值得参考,因其一生实战经验而来,绝非泛泛空谈 。细辛外用适量 。
四、细辛的应用注意:
自古细辛即是“十八反”之药,又有“不过钱”之说,千百年来医家多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偶有医家敢稍大剂量应用,药房也会拒绝抓药 。至此父子师徒,口口相传,渐成浅陋之规,而使良药蒙冤千古,实为中医界之最大憾事 。今中医界同仁当苛求勤勉,多尊经典,以早日拨乱反正,解绑“细辛不过钱”之应用桎梏,回归本源 。
细辛的错误认知,始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的《本草别说》,其中有“细辛若单用末(本是无的放矢,从古至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 。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即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道听途说写入书中 。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辩真伪,不读《本经》明文记载,及《伤寒论》用药范例,便将陈说引入《本草纲目》 。于是“细辛不过钱”之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良药细辛蒙羞、蒙冤近500年 。
《本经》《伤寒论》皆中医公认之经典著作,细辛应用最值参考,后辈学医者,当多尊二书本意,回归经典才是 。其中《伤寒论》中用到细辛共16方,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约合今天45克),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 。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约合今天30克),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少同病,容攘外安内之功于一方,其中用细辛与附子、大黄配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 。细辛辛散之力及强,为免辛散太过,仲景应用二两,同类方共5方 。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都很少,不可不知 。
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15分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以参考 。
若处于谨慎安全考虑,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或重症病者,可按仲景方剂基础有效量(一般认为原方三分之一量)应用,然后逐日迭加至安全有效量,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疗效 。
- 风水葫芦什么形状最好 风水葫芦哪种材质好
- 太原市晋祠公园 太原晋祠公园风水如何
- 中国第一奇村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的风水点评
- 河源市区风水哪里好 广东河源古城风水如何
- 花岗岩石球厂家 风水球生产厂家
- 水墨雪 中国风水墨风
- 一进门是茶室风水 西边阳光房做茶室风水
- 用什么化煞最好 2022年家居风水化煞
- 床头向西好不好风水 床头朝西靠窗户好不好
- 屋后有池塘风水好不好 家住小溪鱼上水风水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