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指标724 724研究所( 二 )


青年时期的鲁迅
那年 , 18岁的鲁迅来南京 , 说起来还颇有些无奈 。那时候鲁迅还名为周樟寿 , 尽管出身绍兴古城的名门望族 , 但是他童年时这一显赫的家族已经彻底败落 。由于卷入科场舞弊案 , 祖父被判“斩监候” , 成为轰动一时的“钦案” 。这个大家族的少年生活一落千丈 , 父亲的重病和亡故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 也使他更受到周围人的白眼和侮辱 。
远在南京不收学费 , 还发少量生活费的江南水师学堂 , 对他来说莫不是很好的选择 。当时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 , 因嫌他报考这样的水兵军校丢家族颜面 , 所以周淑生要求他改名报考 , 从周樟寿改为周树人 。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段话 , 回忆他在少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的场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 仿佛是想走异路 , 逃异地 ,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母亲没有法 , 办了8元的川资 , 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 , 这正是情理中的事 , 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 , 所谓学洋务 , 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 , 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 , 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件事 , 终于到N进了K学堂了 。”
这里的“N” , 指的是南京;这里的“K” , 指的是设立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 。时间是在1898年5月 。
1901年 ,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 。后来 , 他在《知堂回想录》回忆了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场景:“每星期中爬桅杆一次 , 这算是最省事 , 按着名次两个人一班爬下爬上 , 只要五分钟了事 。大考时要爬到顶点 , ……平时却只到一半 , 便从左边转到右边 , 走了下来了 。”
鲁迅在他的文章《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也提到这桅杆:“一进仪凤门 , 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 。”并有描绘爬桅杆的“可爱”时光 , “人如果爬到顶 , 便可以近看狮子山 , 远眺莫愁湖 , ——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 , 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 。”
鲁迅称这是一个没有游泳池的水军学堂 , 因为原来的游泳池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 , 所以被填平了 , 之后由此建造了一所小关帝庙 , 学堂常常请僧人诵经念咒 。他觉得这有些“乌烟瘴气” 。半年后 , 鲁迅因体育成绩不好 , 又出言讽刺了一个教员 , 遭到学堂严厉处分 , 便离开了水师学堂 , 后来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
他在矿路学堂学习了三年 。这里不仅课程新颖 , 而且读书的风气也比较浓厚 。鲁迅学习勤奋、刻苦 , 矿路学堂的学习为其后来的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奠定了根基 。此外 , 新思想开始在他心中扎根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 ,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演论》 。
在感慨变化之大后 , 他或许也会想起 , 自己正是从这里走出国门 。1902年他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在矿路学堂毕业 , 并获得官费留学资格 , 从南京离开去了日本 , 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