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理科状元周晨 2013浙江理科状元( 二 )


根据当时的统计,浙江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3061个 。但是2003年夏天,团队从最北端的嵊泗列岛开始,完成了舟山群岛北部包括嵊泗列岛、崎岖列岛、火山列岛和衢山附近岛屿的调查,结果一无所获 。
2004年夏天,科学家又调查了舟山群岛南部的一些岛屿,仍然没有见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 。
这年7月底,研究团队应邀到宁波韭山列岛进行资源调查,终于在一个无人小岛上,找到了大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繁殖 。

2013浙江理科状元周晨 2013浙江理科状元

文章插图
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大凤头燕鸥中繁殖 陈水华/摄
很可惜,这个繁殖群随后被两场台风摧毁 。
2005和2006这两年夏天,燕鸥混合繁殖群不知所踪 。科学家只好又对浙江中南部沿海其余1760个岛屿又彻底搜寻了一遍,仍无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 。
与此同时,厦门观鸟会在福建沿海,北京观鸟会在青岛沿海也展开了调查——同样没有新的发现 。
2007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韭山列岛繁殖 。这次的统计数据是4对中华凤头燕鸥与1000对大凤头燕鸥 。然而,一周后,非法分子黑夜登岛,将1000余枚燕鸥蛋一卷而空 。2007年的燕鸥繁殖彻底失败 。
2008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混合繁殖群出现在舟山定海的五峙山列岛 。当年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数量仅有4只,大凤头燕鸥约为2000只 。在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与保护区管理局严格的监测和保护下,2008年出生的2只幼鸟(中华凤头燕鸥每窝只下1个蛋)成功离岛,这也是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的首次繁殖成功 。
此后,这个繁殖群在五峙山列岛逐渐稳定下来 。中华凤头燕鸥繁殖个体的数量,也从2008年的4只,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只 。
2013浙江理科状元周晨 2013浙江理科状元

文章插图
游隼捕食燕鸥 张鹏/摄
根据科学家十多年的跟踪监测,燕鸥繁殖失败主要源于人为捡蛋和台风 。其中,人为捡蛋是最大的威胁因素 。
8月是浙闽海域台风多发季节 。台风本属于自然现象,但由于人为捡蛋,部分海鸟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再次产卵 。但延后的繁殖遇上了台风的多发期,很可能导致繁殖的再次失败 。
【2013浙江理科状元周晨 2013浙江理科状元】通过近距离监测,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蛇类、猛禽和鼠类等也是威胁燕鸥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
影响燕鸥繁殖的因素还包括海洋污染、赤潮、过度捕捞、人为干扰和海岛开发等 。有时这些因素也可互相作用,加剧燕鸥的生存威胁 。
此外,台湾澎湖列岛自2006年起也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最多时有3对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大凤头燕鸥中繁殖 。
据估测,在2013年之前,全球中华凤头燕鸥个体总数量仍少于50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盟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保护的最高等级——极度濒危,高于大熊猫两极 。位列此级别的中华珍禽仅十二三种 。
人工招引恢复
自从2007年燕鸥繁殖群在韭山列岛繁殖失败之后,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和保护区管理局,在象山当地沿海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宣传活动,力图根除非法捡拾海鸟蛋的陋习;在2010年,还组织召开了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海鸟研究专家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献计献策,决定着手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 。
经过数年的论证和筹备,2013年春天,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机构与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采用社群吸引技术——在韭山列岛上安置了400多只以假乱真的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模型,配合着环绕立体声发出的鸟鸣——首次在我国开展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栖息地的试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