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南京中考分数线 2012年南京中考分数线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 。”这是诗人臧克家笔下的斯霞,读来令人回味 。
上世纪60年代,新华社记者徐文、古平在采访斯霞后,留下名篇《斯霞和孩子》,也让这位小学老师名扬全国 。
在斯霞工作过的南京,名为“南京教育好故事”的系列评比分享活动于2018年启动,五年来已有200多位良师脱颖而出,成为全市近九万名教师的身边榜样 。近日,记者对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入访谈,探寻新时代成为好教师的“密码” 。
“终身许给少年儿童”
坐落于鸡鸣寺旁、北极阁下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斯霞曾经执教数十年的地方 。校门口,挂着“斯霞小学”的牌子;校园里,矗立着斯霞的半身塑像;走进斯霞纪念馆,有她生前的照片和手稿,“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这句名言也刻在墙上 。
从17岁从教,直至85岁退休,斯霞在漫长的从教生涯中,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 。1978年组织任命斯霞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我不当副局长,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
“终身许给少年儿童”,曾是斯霞的志向,如今也是南师附小所有教师的信条 。
“附小每年都要开展‘斯霞年度人物’的评选,从师德高尚、榜样示范、业务精湛、业绩突出四个方面,为全校教师树立形象和价值追求的旗帜 。”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 。
传承的意义,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深有感悟 。在听了很多有关外婆斯霞的故事后,2021年朱征也走上了演讲台,那也是他执教的第三个十年 。
“直到今天,还会有人问我,你的外婆是斯霞,那你当年是不是语文很好呀?斯老师在家会给你个别辅导吧?我会笑着借用小品里的一句话来回应——‘这个真没有’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对我们晚辈,从来不刻意教授知识,而是用她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
据了解,斯霞一家三代十多人从事教师行业,1991年,斯霞老师一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
南师附小校园内的斯霞雕像下面刻着四个字——敬业爱生,这也是后人对斯霞一生的总结 。朱征作为家中第三代教师代表,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并且付诸实践:敬业就是敬畏课堂,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教育的智慧和生命的灵动;爱生,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和个性的发展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斯霞老师有句名言——给学生带得走的美好 。她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走访,力求把握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这一“家访式备课”在她从教的70余年里从未间断 。
2015年,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的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语文教师葛盛也开启了自己的家访之路 。七年来,他家访近百次,总路程达到了2000公里,家访日记超过12万字 。他因此站上了“南京教育好故事”的演讲台,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
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葛大爷”,不仅不担心老师向家长告状,反而有些期待 。葛盛有个习惯,每次家访送孩子一本书 。初三的薛金彬收到了一本汪曾祺所著的《人间草木》,翻开扉页就可以看到葛盛的笔迹:在最美的时光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师范’的本意 。”葛盛说,他理想中的家访,是希望遵循着学生们不同的状态,达到因生施策、因户施策的教育目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