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水相吞吐的相几方 与风水相吞吐的风水什么意思


【五声】又名“五音”,古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 。近似现代乐谱中的1、2、3、5、6 。后又加上二变:变宫、变徵 。变宫近似现代乐谱中“7”,变徵近似现代乐谱中的“4” 。这样,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就叫“七音”或“七声”,从而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
【六律】乃古代律制 。古称六律,实为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调 。律,本指定音的竹管,即用十二个长短不一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又叫“十二律” 。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①黄钟(C)②大吕(#C)③太簇(D)④夹钟(D)⑤姑洗(xiǎn,E)⑥中吕(F)⑦蕤(ruí)宾(#F)⑧林钟(G)⑨夷则(#G)⑩南吕(A)(11)无射(yì,#A)(12)应钟(B)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不过,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 。另,上古时代,又把律与历附会,即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 。查《礼记·月令》记:“孟春之丹,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律中”就是“律应” 。如《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由此,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 。”其中“蕤宾”即代指仲夏五月 。
【律管】古人用管、钟、弦定音,故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 。律管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 。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低音,短管发高音 。蔡邕(yōng)《月令章句》记:“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 。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 。”以黄钟为准,黄钟管三分减一,为六寸,是林钟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为八寸,是太簇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是五又三分之一寸,是南吕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是七又九分之一寸,是姑洗管长 。以下顺序为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 。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其余皆为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增一 。这叫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 。十二个律管长度有一定比例,十二个标准音也就有了一定的比例 。
【乐调】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商、角、徵、羽也可作第一级音 。若以“徵”为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 。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 。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即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式,意即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以此类推 。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 。同样,七声音阶就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 。如《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处所写的是变徵调式和羽调式 。说明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 。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 。如把黄钟定为宫音,叫“黄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 。黄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 。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 。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 。商、角、徴、羽各调式仿此,即各有十二种不同的调式 。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共六十“调” 。同样,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并不全用 。古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 。隋唐燕乐只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 。常用的是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