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龙奥大厦风水 济南东部最大风水地带( 四 )


咏仙里位于辖区西北部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此处开设咏仙茶园,形
成街巷,取名为咏仙里 。韩复榘统治时期,改名为永贤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
区测量报告书》称永贤街 。1965年改名为永贤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
向阳里 。1975年又称咏贤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仍名为咏仙里 。
济安里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林地 。民国初,王公臣(清末举人)在此
购地建宅邸,形成街巷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济安里,沿用至
今 。
馆驿街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原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 。1376年(明洪武九年)
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 。该地始设馆驿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
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十王殿街 。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
统称馆驿街 。济南开辟商埠后,馆驿街居民日渐增多 。街东端的馆驿,成为津浦铁
路护路队统领申士魁公馆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馆驿街,沿用至今 。
凤翔街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年,建民宅形成街巷 。因位于华丰洋行北侧,
居民习称华丰后 。因该街中段,有一井开双口,曾称双井子 。后以吉祥嘉言,取名
为凤翔街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凤翔街,沿用至
今 。
丁家崖位于辖区北部 。因该街原是丁姓土地,有崖头,故名 。1821~1850年
(清道光年间),居民迁入,形成街巷,取名丁家崖 。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
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丁家崖 。沿用至今 。
静安里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民国初年,张连芬(枣庄中兴煤矿董事长)在此
建宅邸后,形成街巷 。因街巷安静、幽雅,故取名为静安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
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静安里,沿用至今 。
普安里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巷原是魏家庄派生胡同,习称北魏家胡同 。1930
年因普安水会设在巷内,遂易名为普安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
亦称普安里,沿用至今 。
安平街位于辖区北部 。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张培荣(兖州镇守使)在
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 。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居民渴望平安、
幸福,故取名安平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安平街,沿用至今 。
乾德巷位于辖区北部 。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形成街巷 。因泰安杨姓(包
工头)在此居住较早,习称杨家胡同,军阀混战时期,居民因渴望文明、幸福,故
易名为乾德巷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乾德巷,沿
用至今 。
凤馆街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位于凤翔街和馆驿街之间,取两街名首字,而
得名 。原是杨姓坟地,俗称杨家林 。1926年形成街巷,取名为凤馆街 。1934年,
《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凤馆街,沿用至今 。
对关街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居民迁入建宅,形成街巷,因该街地处馆驿街和
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故名对关街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
中亦标注对关街,沿用至今 。
塘子街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期,有谭、张两家在此合建瀛州澡塘,形成街
巷,故取名为塘子街,后又因别于城内东塘子街,冠西字称西塘字街 。始见于1934
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解放后改称为塘子街至今 。
皖新街位于辖区北部,据《安徽乡祠碑记》:“清咸丰八年间霍山吴竹如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