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基础知斧头识佛头


本期焦点人物:
横断山研究会会长、首席科学家 杨勇
心灵独白:
江河是有生命的,开发时要尊重它们 。
“江河是有生命的,开发时要尊重它们 。”这是杨勇写在一次考察报告中的话 。30多年来,他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和江河湖泊 。探险与科考的过程中,一次次面对艰难险阻,一次次陷入绝境,对他已如家常便饭 。

风水学基础知斧头识佛头

文章插图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34年过去了,长江漂流这个英雄故事已成为绝唱 。
1985年,据传美国探险家沃伦·肯打算漂流长江 。在此之前中国江河漂流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人的长江当然要中国人首漂” 。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以简陋的设备,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在金沙江通珈峡触礁遇难 。
1986年6月3日到11月25日,受尧茂书感染的漂流探险队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 。在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中,有10位勇士长眠于汹涌的江水中 。尧茂书、孔志毅、杨前明、王建军、王振、万明、张军、杨洪林、孙志岭、雷志等11位勇士的名字与长江同在 。
参加长漂还活着的勇士们,后来有的投身商界;有的保护江河;还有的人,一直没有离开漂流 。杨勇,就是当年的勇士之一 。
风水学基础知斧头识佛头

文章插图
踏遍青藏高原
从1986年那场轰轰烈烈的长江漂流开始,杨勇与中国江河结下不解之缘 。那一年让国人震撼的,不仅是在滔滔江水中逝去的11名勇士,还有这个养育了亿万人口的生命之源 。之后,杨勇更多地从人与自然关系和发展的角度观察江河 。
30多年来,这名探险家和地质专家一次又一次驾着吉普、单艇或徒步深入中国的生态敏感区和科考空白区,原本无言的江河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
“我不敢狂妄,我敬畏自然,也敬畏每一个生命, 我认为自己在无数次探险中能活下来,是大自然的护佑 。” 杨勇告诉记者 。
杨勇出生在金沙江畔的大凉山,曾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工作过10年 。在攀枝花矿务局工作期间,我多次参加了野外考察 。但那种目标设定明确的组织考察,总是让他感到不尽兴 。后来,就开始了自己用探险的方式搞科研 。
在1986年完成6300公里的长江全程科考漂流后,杨勇1988年至1991年徒步考察了金沙江和雅砻江,提出了长江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和水土整治的一系列建议 。金沙江和雅砻江江面上曾经密密麻麻的漂木,是杨勇抹之不去的青年时代的记忆 。“6300公里的长江,最触目惊心的是金沙江 。在天保工程实施前,国家、集体、个人三把斧头,齐刷刷挥向长江沿岸的天然林 。在林区,一片片的森林遭到灭顶之灾 。”杨勇说 。
这些年来科考途中,杨勇视野所及,昔日一座座“光头山”,渐渐被新绿覆盖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使长江流域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有所减缓,河流泥沙含量有所降低 。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问题依然存在,深层次的危机正在孕育,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严峻 。
风水学基础知斧头识佛头

文章插图
△2017年6月8日,艾若、文扎、杨勇、王剑冰考察青海玉树境内长江第一湾
在青藏高原跑了这么多年,杨勇自认对高原生态要素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众多山系山脉的集结地,它的环境演变是众多江河上游生态退化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青藏高原可能将面对冰川退缩、雪线升高,江河上游内陆水系枯竭,大地逐渐变为沙漠,而人类的不良活动将加快这一命运的到来 。这种生态衰变过程也许自然演变需要100年时间,而人为的恶化10年就可以达到 。现在,高原生态环境存在人为恶化的现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对西部的水资源、能源的开发强度很大,对中国的生态命脉提出严峻挑战 。”杨勇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