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品牌“茵曼”闯关IPO难言坦途

电商成长期带来的红利逐渐退潮,以电商起家的“淘品牌”茵曼及其母公司汇美集团来到了发展的拐点 。连续两年利润下降,库存逐渐推高,除了“淘品牌”共同面临的业绩下滑问题之外,汇美集团也在经受着新品牌持续负盈利、加盟店收益惨淡等公司品牌和渠道策略性调整带来的阵痛 。此番申请IPO能否获得资本的青睐,得到资金支持接下来的发展战略,成了茵曼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业内认为,淘宝“红牌”急于登陆创业板,正是为了找到资本市场“接盘”,尽可能守住现有果实 。
利润连降库存直升

淘品牌“茵曼”闯关IPO难言坦途

文章插图
“淘品牌”茵曼母公司汇美集团正式提交了IPO申请,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本次汇美集团发行股票为8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但暂未公布每股发行价格 。本次预计筹资约为4.5亿元 。
据招股书显示,2013-2015年,汇美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9亿元、9.5亿元和11.4亿元 。但在营收逐渐增长的同时,汇美集团的净利润却连年下滑 。报告期内,汇美集团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330万元、3190万元和1581万元,2015年跌幅高达50% 。
对于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汇美集团表示,主要是由于股份制改造,投资者增资扩股和公司多品牌战略落地,孵化新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影响 。
然而,在净利润大幅下滑的背后,是品牌经营成本的日益攀升 。一位天猫电商从业者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透露,“淘品牌”需要承担广告位、流量直通车、技术服务费等各项费用,天猫、淘宝的营销费用连年增长,目前天猫的单个流量转化成本已经从此前的0.3元增长到1元左右 。但不打广告又很难获得足够的流量 。
对此,派尚服饰搭配学院总经理康兰馨指出,国内电商迅速发展,给“淘品牌”带来了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环境日趋惨烈 。市场费用的日益攀升,各种品牌的集中涌入,加之“淘品牌”在自身风格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抄袭,当走类似风格的“淘品牌”逐渐增多,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导致了客户的分流等原因,直接导致品牌自我造血能力大幅下滑 。
除了净利润连续下降以外,汇美集团的另一隐患来自高库存 。从渠道构成来看,茵曼来自淘宝和天猫的销量2013-2015年分别是4.75亿元、6.52亿元、6.45亿元,占比分别为80.65%、68.77%、56.59%,占比持续降低,销量在2015年还出现下降 。而来自唯品会的销量2013-2015年分别是5781万元、2.18亿元、3.65亿元,占比分别为9.81%、22.99%、32.03% 。唯品会销量占比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库存 。
汇美集团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13-2015年报告期各期末,汇美集团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7394.52万元、27998.79万元和37106.39万元,分别占据同期资产总额的50.48%、61.1%和55.25%,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 。
汇美集团解释称,公司存货的增长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主品牌(茵曼、初语)的销量增长导致备货增加;二是公司的品牌孵化战略全面启动,公司的品牌数量由2013年的茵曼、初语两个品牌扩张至2015年末的13个品牌 。
值得一提的是,汇美集团在公司面临库存压力带来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库存将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增长将导致公司盈利减少;另一方面,存货余额增长将占用公司营运资金,影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降低公司盈利质量 。
O2O一波三折
线上发展进入瓶颈期后,汇美集团将目光转移到线下渠道 。汇美集团副总裁蔡颖曾公开称,根据茵曼的观察,线上部分随着流量过分聚集,广告成本、获客成本一直都在上升;而线下实体店由于人流没有那么聚集,发展空间较大,成本是在降低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