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职高什么时候国家级 中策职高前身( 二 )


【中策职高什么时候国家级 中策职高前身】个体为何会不需要?人们究竟在质疑中等职业教育什么?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刘晓带和他的学生 , 对这些质疑进行了梳理 , 发现这些质疑分别集中在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 。国家层面 , 主要认为普职比的硬性规定和强制分流限制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在学校层面 , 集中反映为中职学生素质低 , 整体学习氛围差;在个人层面 , 认为中职学生职业发展天花板低 , 工作处于社会底层 。
在很多职教圈内人士看来 , 这些质疑不经一驳 。中青年职教论坛上 , 正在论坛主办单位苏州大学研修的40位杭州中等职业学校名校长纷纷抛出自己学校的案例 , 证明这些质疑很多属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读” 。
“我们学校是西湖区的独养儿子 , 全区只有我们一所职高 。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 , 我们西湖职高能给培养好 , 不是很好吗?我们学生很牛的 , 企业来要人都要不到 。”西湖职高校长张德成说 。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也很自豪地告诉大家 , “我们的招生爆满 , 招生分数上了普高线 。”
对于这些中职学校的发展状况 , 杭州职成教研究室主任张金英最为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 她形容这些中职学校是舒婷《致橡树》诗中的“木棉”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与普通高中的“橡树”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张健认为 , 现实中 , 确实有一些中职学校存在内涵建设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 但更多的问题是被“过度矮化” 。“我们在中职学生中做过调查 , 绝大多数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 , 认为适合自己 。很多时候 , 是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替孩子做选择 。”张健说 。
3.升学并不意味职教血统不纯
讨论中 , 有职教研究者对一些职教实践者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招生噱头的现象表示不解 , 质疑其职业教育血统的纯正性 。对此 ,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认为 , 这个问题需要拆分成几个问题来分析 。


第一个问题是 , 中职生升学合理不合理?
石伟平分析 , 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 , 需要更高素养的技术工人 , 如上海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 , 新生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5年 , 即专科毕业 。
这些地区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 大大压缩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 比如在一些智能车间 , 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减少了50% 。而这些地区 , 不仅经济发达 , 教育也发达 ,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 中职学生及其家长升学愿望普遍强烈 。“在这样的地区 , 中职生升学应该说是正当、合理的 , 因为产业发展有需求 , 学生家长有期待 , 高等院校有资源 。“石伟平说 。
第二个问题是 , 这些学生该升什么样的学?
石伟平认为 , 学术性本科不适合他们 , 这些学生应该选择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 , 事实上他们大多也选择了这类学校 。
第三个问题是 , 这些学生该在哪儿升学?职业学校还是普通高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