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不少人的胃肠处在超负荷状态,年后多了不少“春节胃” 。“节后不少就诊者往往主诉胃疼、腹胀等,其实就是假期饮食不规律、饮酒、睡眠差和熬夜娱乐等,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是胃黏膜损伤,而黏膜屏障是所有消化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只要黏膜受损就会出现相关症状及疾病 。
2021年12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作为国内第一部关于胃肠道黏膜保护的专家共识,为胃肠道黏膜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强力依据 。
;
多种肠胃疾病都与黏膜损伤有关,出现4个症状要当心!
从食管、胃、小肠到大肠,整个消化道都被黏膜覆盖,我们每日进食的食物无时无刻不在与黏膜相互作用 。一旦黏膜出现损伤,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见疾病包含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等,急性胃肠炎、药物相关的小肠黏膜损伤、炎症性肠病等也与黏膜损伤相关 。生活中不规律饮食、刺激性饮食及饮酒等行为,都可能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
李景南教授介绍,黏膜损伤从轻到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其中:
第一最常见的表现是疼痛;
第二是肚子胀、不消化;
第三是动力不好、不蠕动;
第四是严重者,出现大便发黑,或便血 。
黏膜损伤危害广,影响到所有胃肠道功能,包括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一旦营养素缺失,会延缓孩童生长发育,同时可能导致成人原发疾病的加重 。
李景南教授介绍,黏膜损伤非常常见,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年龄段的主要病因不同 。一般老年人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20-30岁的年轻人则多与情绪、压力有关,同时有饮食不规律的情况;而30-50岁左右中青年则介入两者之间,一部分是饮食、生活不规律等外源刺激,同时也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的年轻化,需长期用药的问题 。
李景南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一过性的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在饮食不规律、饮酒、刺激性饮食等行为后,经饮食调整或药物控制后缓解,可不必焦虑担心;但如果症状持续或逐渐加重,两三天无法好转,则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
生活中这4种情况会损伤胃肠道黏膜
李景南教授谈到,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2019-2020年在全国42家医院发放了3800多份问卷调查,针对糜烂性胃炎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病因与饮食、药物、情绪等有关 。
1. ;不良饮食习惯
《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提到,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或食用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均可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炎症 。烟草中的尼古丁也可影响胃黏的血液循环 。
“饮食不规律肯定更会影响肠胃功能,胃需要休息,总被迫持续工作消化食物,时间久了容易出问题 。”同时,李景南教授介绍,酒精也会损伤黏膜,中青年大量饮酒后做胃镜会看到胃黏膜的明显损伤;另外,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对黏膜也存在化学损伤,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肿瘤的发生 。此外,辛辣饮食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存在一定耐受性,与各地长期饮食习惯有关 。如果从来不吃辣的人一次大量摄入辣椒制品,也会产生黏膜损伤 。我们在涉及42家医院关于糜烂性胃炎的调查中发现,饮食因素影响占比达30%-40% 。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