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物科普小知识 生活小知识科普有趣的名称叫什么呢


学霸都在读的有趣又有料的科普知识!(一)
1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火药和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许多史籍表明,最早的火药,是在公元九世纪后半期唐末宋初问世的 。当时发明的火药,现在叫黑色火药,是硝石、硫黄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 。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硝酸钾,硝酸钾是氧化剂,加热时释放氧气 。而硫黄和炭容易被氧化,所以把硫黄、木炭、硝石混合在一起燃烧,就会发生迅猛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放出高热和产生大量气体 。如果混合物是包裹在纸、布或充塞在陶罐、石孔里,燃烧时由于体积突然膨胀,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 。火药是我古代的炼丹家发明的 。在炼丹过程中,他们很注重硫黄,因为硫黄能够制服金属的奇异物质,它可以和水银化合生成硫化汞,还可以和铜铁等金属化合 。硫黄性质活泼,容易着火 。为了控制硫黄,炼丹家把硫黄和其它物质一起加热形成化合物,来改变它容易着火的性质,这种方法称为“伏火法” 。在进行硫黄“伏火”的种种实验中,发现当硫黄、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热时,极易发生激烈的燃烧 。由于硫黄和硝石在我国古医书上被列为治病的药物,所以把它们和木炭的混合物称为“火药”,意思是会着火的药 。在《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载有唐初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从中可知当时已经掌握了由硝石、硫黄、木炭混合在一起的火药的初步配方 。最早完整地刊载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的,是北宋官修御定的《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成书于公元1044年,该书的第11、12卷中,记载了制毒药烟球、蒺藜火球和引火球(也叫“火炮”)三种火药的配方 。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硝、硫、炭,而且硝的比重大大增加 。唐代火药硫、硝含量相同为1:1,而在这三个配方中已增加到1:2,甚至近乎1: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3/4的配方相接近 。同时,又加进各种少量辅助性配料,分别起燃烧、爆炸、放毒和制造烟幕等作用,可见当时的火药配方已经相当复杂了 。火药在军事上、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把火药和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称作“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公元13世纪初期和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国家;13世纪下半期,欧洲知识分子才从阿拉伯书籍中得到有关火药的知识;14世纪上半期,欧洲才开始制造火药武器 。
2 中国四大发明之二——指南针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 。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 。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 。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 。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 。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 。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 。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 。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 。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 。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最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 。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针”在战国时代出现,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 。“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像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将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 。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 。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 。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 。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 。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局面 。北宋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迂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 。《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 。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是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像一条鱼 。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像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 。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没有清楚的记载,但是它指出,指南鱼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合子藏起来 。根据这一点来看,当时的人工传磁法大约是这样的:把钢片做的鱼和天然磁铁放在同一个密封的合子里,使它们接触,时间久了,钢片做的鱼就也会具有磁性,变成磁铁 。不管磁化或者没有磁化的钢铁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铁” 。没有磁化的钢条,它的分子毫无次序地排列着,“小磁铁”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 。磁化了的钢条,所有的“小磁铁”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同性的磁极朝着一个方向,整个钢条就具有磁性了 。如果拿一块磁铁,紧紧擦着一根没有磁化的钢条,老是从这一头向另一头移动,那么,由于磁铁的吸力,普通钢条中的分子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完成“传磁”的工作了 。《武经总要》上讲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这种人工传磁方法 。我国人民发明用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说明我国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 。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 。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不但有钢片做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宋代《事林广记》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像手指那样大,在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 。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里插进去,指南鱼就做好了 。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 。指南龟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和木头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 。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也会自动指向南方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术的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 。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作《神仙幻术》了 。相关链接沈括小传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字存中,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 。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 。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 。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 。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 。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 。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 。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 。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 。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 。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著作了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